首页 >  基金 >  正文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2018-09-12 08:13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苹苹 王彭

分享至

“我最近一边寻找着业务机会,一边也在考虑换工作。”吴斐(化名)是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的员工,曾享受过行业大扩张带来的红利。如今基金子公司举步维艰的发展现状,让吴斐对这份工作的前途渐渐失去了信心。“如果可以的话,想换个行业工作,不想再待在基金子公司了。”

吴斐的经历正是当下基金子公司艰难生存和转型的一个缩影。

自2012年9月《关于实施〈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发布以来,基金子公司的发展已有6年。在这6年中,凭借“万能牌照”的先天优势,基金子公司规模快速膨胀,曾经创造了3年10倍的增长奇迹。然而,随着监管思路及行业环境出现变化,这项在制度套利空间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非主流”业务已行至拐点。面对不断缩水的业务规模以及信托、券商等机构的贴身紧逼,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已成为基金子公司不得不面对的当务之急。

行业规模几近腰斩

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基金子公司就迅速完成了从草莽创业到疯狂扩张的过程。自2012年11月首批基金子公司诞生起,行业的资管规模即开启了狂飙突进的模式。但基金子公司依靠监管套利的发展模式也由此受到市场质疑,屡次曝光的风险事件更是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觉。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5.97万亿元,跌破6万亿元大关。相比巅峰时期的11.15万亿元,基金子公司的行业规模下降了5.18万亿元,几近腰斩。

2016年末出台的有关净资本约束等方面的监管规定,令此前依靠通道业务迅速做大的基金子公司不得不踩下“急刹车”。据业内人士透露,2017年各家基金子公司的主要任务均是大量清理存量通道业务,这也是基金子公司行业资管规模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今年4月正式落地的资管新规,以及7月下旬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不仅再次明确了“去通道、去嵌套、去杠杆”的监管思路,而且对基金子公司的展业提出了更多要求。

同业紧逼叠加人才困境

持续加码的监管政策,使得基金子公司赖以野蛮发展的急速扩张模式渐成明日黄花。从风光无限到徘徊观望,再到当前的艰难转型,基金子公司在遭遇业务发展困境的同时,也遇到了人才瓶颈和同业竞争。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他听闻此前有一家公募基金招聘一个基础的合规岗位,一周就收到了近500份简历。“应聘者不少来自基金子公司,现在子公司的人都想回到公募母公司去。”

人心思动,让原本发展已遇到困难的基金子公司更加艰难。“很多公司的业务往往是靠一个业务团队支撑的,一旦这个团队离开公司,相关后续业务就很难开展了。”吴斐说。

以当下最受基金子公司青睐的ABS业务为例,在鑫沅资产证券化总经理卢林看来,伴随ABS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人才缺口已成为最大的掣肘。“ABS业务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而我国的监管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留学归国人士并不能马上学以致用,因此人才供应一直较为紧张,现在市场上同时拥有熟练经验和作业能力的人才极为稀缺。”

来自信托和券商等同业的贴身肉搏,也让基金子公司从业人员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

“券商有遍布全国的网点,加上其全牌照的经营优势,使其可以通过其他业务来扶持或补贴ABS等业务。而信托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完善,在业务趋同的背景下,一旦后续遇到资产处置的问题,信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基金子公司的劣势就立马显现。”一位基金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谢玥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