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成诗——新影像 不止所见”开幕式现场
9月5日下午,艺术群展“影像成诗——新影像 不止所见”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拉开帷幕,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馆与国产科技领军品牌“华为”共同策划。十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以HUAWEI P20手机为工具进行委任创作,三百多位素人创作者与艺术家们在空间中并置。参展艺术家有:韩娅娟、蒋志、Masha Ma、李元素、林畇恺、刘毅、彭杨军、沈楚楚、沈奇岚、宋晓军、王铃茈、许以、杨青青、杨泳梁、张晋硕。从上述名单中可见,受邀艺术家不仅限于当代艺术领域,还有来自设计界、时尚圈和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加入。
通过此次展览,美术馆和品牌期望国内和艺术家和观众,能在日常生活语境中表现出约瑟夫·博伊斯提出的艺术宣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韩娅娟作品《(X)~(X=X)》 展览现场
韩娅娟用16小时以上不间断地拍摄三万多颗染成5种不同颜色的彩粒,她记录着它们从无序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最终,单个视屏时长为5分零九秒,由8000多张照片剪辑合成。作品名称《(X)~(X=X)》指代空无的公式,以此对作品整个繁冗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消解;五色泛指各种颜色,作为构成色块整体的一部分,每个彩色微粒占比不到三万分之一,却是极小又极重要的存在,它们在从无到有间往复,在有限与未知中推演,犹如生命个体在宇宙中的不断延续。
▲蒋志作品 展览现场
蒋志特别定制了4个充满温度与生活气息的生活空间,让观众可以沉浸在艺术的作品里,感知生活中的美。同时,艺术家还根据现场,定制一组旧颜摄影作品。何谓旧物故事?事物何旧之有?每刻之状,都是前所未有。刹刹如新,滔滔不驻。
▲Masha Ma作品《吸气》展览现场
Masha Ma的作品《吸气》呈现一种人的生活状态。它时而平静,时而激烈,时而深沉的,人生亦是如此。
李元素《合成2018》采用实拍上海的街景,艺术家将数字像素绘画与丙烯手绘进行拼贴和加工,最终呈现一个混合媒介的三联组画。这种“合成绘画”体现合成时代的精神,这也指代人们日常体验的世界——它已成为自然物、人造物和虚拟物的合成世界。
▲林畇恺《穿着连体衣的女孩儿》展览现场
林畇恺的《穿着连体衣的女孩儿》灵感来自人眼对光的反应。少女们也像色彩一样充满各种力量——虚妄的、狂妄的、自由的,艺术家尽量让她们进入一个纯粹的环境,来展现他们生命中最具色彩的某部分。
▲刘毅作品展览现场
刘毅作品《31天(20170801-20180831)》是艺术家的一段“记录”。自2015年4月14日起,刘毅坚持在手机屏幕上用手指画画,完成后分享在朋友圈中。这项“工作”每天都有,给其带来创作的喜悦与兴奋。
▲彭杨军作品《时光》 展览现场
彭杨军作品《时光》源自艺术家的一种记忆。他说:“我时常惊诧于对自己 5 岁之前很多场景的记忆,细节到某个人 的表情。一句话、一种气味、光线、甚至当时的情绪。我始终不明白,是什么让我选择记住那些并不重要且琐碎的场景。很多年后,我长大成人,为人父母,经历了普通人该经历的一切, 甚至更多,回过头来,这些年留在脑海里的,仍旧是那些普普通通支离破碎的场景和感受,气味和光线。于是我似乎开始明白, 那些穿越时光被记住的,才是真正珍贵的,重要的。”
▲沈楚楚、张晋硕《城市》展览现场
沈楚楚和张晋硕带来作品《城市》。这座“城市”的缩影被放置一方鱼缸中,城市的夜归人是鱼缸里一尾尾红鳞蓝鳍的鱼,建构在鱼缸里的生物链就好像环环相扣的城市生态。
▲沈奇岚作品《一个我们,不是两个你》 展览现场
沈奇岚作品《一个我们,不是两个你》意图捕捉最亲密的灵魂相处时的状态。沈奇岚拍摄了对她而言生命中重要的朋友。对其而言,重要的并非朋友的身份,也并非朋友的职业,甚至名字都不重要。对于真正的灵魂的朋友(Soulmate)而言,唯一重要的是她们如何在一起。
▲宋晓军《远方的夏天》展览现场
宋晓军作品《远方的夏天》描绘着一幅幅场景:沿着高原的脉搏,聆听生命的声音。每一种音乐,都与人与自然与心灵相通,回归了人之为人的本身。音乐是流淌在西藏人血脉里的语言。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会以歌曲来传达彼此的情感与情绪。
王铃茈作品《与光》以“自我”之名,构建神秘而独立的封闭世界。穿行在饱满而幻丽的色彩中,女孩犀利尖锐的眼神似箭穿透现世,或迷失,或窥探,或疑惑,或尝试,只为找寻一个未来的出口,一段看似真实不飘渺的故事。
▲许以《匿名无名氏》 展览现场
许以作品《匿名无名氏》是一组照片,以匿名的怪人和盟友在上海市展开。在相片中,他们被配对为情侣,以重现由肖像画和雕塑启发的亲密时刻。一些曾经是仍然是在承诺的关系,其他人是亲密的朋友。匿名的无名小卒尽量不给任何类别的人贴标签。
▲杨青青作品《我从不露出真相》
杨青青作品《我从不露出真相》是一组镜前的彩色脸谱自拍照片与戏腔声音交互装置。那些暗空间,如舞台,照片悬于空中,聚光灯于每个不同的人物图像。观众近作品时,即会触发交互控制的声音,空间有戏腔声此起彼伏。“在戏里,红脸、白脸、蓝脸、黄脸、绿脸、黑脸,每个脸色都是某个人物角色的程式化呈现,呜...哈…啊…哎…吚…呀…每个腔调都是某个情绪的程式化表达,没有真相——我如此。从不露出真相。”艺术家说。
▲杨泳梁《矿山》 展览现场
杨泳梁的作品《矿山》是在矿区附近拍摄的。人工开采和管理过后的土地分外荒凉,慢慢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些矿区,并没有艺术家想象中的一片狼籍,反倒有一种凄凉感。此次所呈现的画面,和艺术家以往的山水作品经过同样的拍摄、重新组合和拼贴的过程。不同的是,杨泳梁单纯地还原了这片土地的现状,并没有加入额外的东西。
“无论是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还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都聚焦在艺术化和诗意化地消解科学与技术。一个世纪走过,科技带给人们的生活体验,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科学与技术让生活回归美的本源。”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执行馆长孙文倩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当艺术与科学链接,不是对技术的屈服,而是对技术无限可能的延展,开启更多元路径的艺术形式和美学思考。
据悉,展览持续至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