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东北酷暑难耐,《证券日报》记者与大商所调研团队来到辽宁省庄河市等地,隔着厚厚的鞋底,脚心依然能感受到这片黑土地的炙热。
在田里,我们碰到了正在给玉米除草的崔大爷。他说:“去年,东北遇到了五十年不见的旱、涝、大风灾害,部分地区的玉米和大豆几乎没有收成。现在进入干旱期,玉米结穗和授粉情况不好,今年肯定要减产。”然而,从这位已经75岁的老人的话语中,并没有丝毫的伤心和抱怨。“我参加了‘公家’一个项目,要是减产会给赔偿,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崔大爷所说的项目就是期货业不断发展起来的“保险+期货”的试点业务。虽然庄河市去年超过80%的农户遭受灾害,局部地区的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但建信期货与人保财险在庄河市推出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参保农户解决了难题,即使受灾也能减免损失。
近三十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经历艰难探索、清理整顿、强化监管和稳定运行的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商品期货品种49个、金融期货品种5个、期权品种3个,已成为国际重要的新兴市场。而“保险+期货”业务作为重要的惠农金融模式,不仅深受农民欢迎,更连续三年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
公主岭市最大农场:不再赌天气给庄稼“上保险”
东北三省这片黑土地,供给着我国大部分自产大豆和玉米。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兴佳家庭农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高高的正在吐穗的玉米。这也是公主岭市最大的农场,农场的主人是49岁的冯俊,他16岁结束学业便跟随父亲承包土地种植玉米,至今已经有33年的农业种植经验。在他看来,种地就是最大的快乐。
“第一年只种了6公顷,后来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农场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公顷,雇佣了二三十名工人。”冯俊自豪地说,过去农民种地看天吃饭,但现在“新型农业”成为普遍叫法,这里面就包括了如何运用金融来帮助农业发展。
公主岭市被称为“中国玉米之乡”,而冯俊是农业种植大户的代表之一。在他记忆里,种地就是个运气活,赶上风调雨顺,算是赚了,如果遇到干旱、洪灾,一年的付出就要“打水漂”。
“印象中我有一年亏了20多万元,种植的50多公顷玉米一夜之间全没了。”那是在2003年,他在公主岭市最大水库旁边的河床上承包了50多公顷地种植玉米,就“赌”那一年不会有洪灾。当时投入了20多万元,但到了收获之时,一场大雨引发水库泄洪,导致颗粒无收。
与“保险+期货”结缘后,冯俊“种地已经不再“赌”天气了。
据了解,吉林省作为全国玉米产量第二大省,玉米种植经营正转于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阶段,一旦土地连片,实现大规模的种植,将会面临着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为了进一步深化玉米“保险+期货”试点模式,在市场各方的支持下,公主岭市尝试探索“保险+期货+订单”模式,其中玉米订单价格通过“期货价格+基差”确定,解决了传统订单农业一口价的弊端,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三方联动,通过保险放大财政补贴效用、期货分散价格风险、订单保障农户实际售粮价格,三位一体共同保障玉米种植者利益。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去年负责运作该项目的永安期货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吉林云天化集团,创新打造“订单+保险+期货”模式,共申报“玉米价格保险+期货”项目2个、“大豆价格保险+期货”项目1个,获得大商所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实现保费收入580.39万元,覆盖4.4万吨玉米、1.3万吨大豆,为31个农户提供1.25亿元的风险保障,共支付赔款308.34万元。
冯俊的农场参加试点后,从种粮期间受到自然灾害导致减产,到秋收后面对“粮食卖给谁”“能卖多少钱”的不确定性,冯俊都十分淡定。去年10月底,冯俊以0.77元/斤高价向云天化集团进行点价,实现了可观的收益。此外,还收到了价格保险的补偿款6000余元。
尝到甜头的冯俊表示,今年种植目标面积将超过1250公顷。
据了解,2015年以来,大商所已连续三年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7年,大商所支持25家期货公司与8家保险公司合作,在辽宁等7省区40个县市开展32个试点,为188个合作社和农场共计8万多农户提供服务,覆盖种植面积206万亩,最终实现理赔4105万元。
事实上,当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保险+期货”写入之时,就预示着这项创新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
正是基于国家最高层面的要求与希望,“保险+期货”业务快速成长起来,其发挥的功能作用也较为明显。首先,从覆盖范围来看,三家期交所已经将大豆、玉米、鸡蛋、棉花、白糖、橡胶等农副作物作为试点品种,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进行保障理赔服务,确保种植户能够控制风险、稳定收益;这些试点品种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农产品主产区,深入农户。
其次,从业务内容来看,目前以“收入险”和“价格险”为主,尤其是“价格险”,已经成为了农户保障价格收入的主要管理工具,且随着“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的进一步推进,未来“保险+期货”的内容还会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