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遗忘”和无限“复制”特性,使数字技术不仅能完整记录人们平日的闲言碎语和行为举止,还能通过数据检索还原。如果这个人意外去世,那些敏感信息该如何处理、谁来处理?美国一些社交平台开始推出“纪念号”服务、“不活跃账号管理”等业务。
《dele》是日本朝日电视台近期开播的晚间剧。“dele”是delete的简写,意为“删除”。整部剧围绕人们去世之后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中留存的“数字遗产”展开。如今人人都有电子设备,其中不仅有可公开、分享的内容,也有悄悄收藏、偷偷访问过的链接等不愿让人知道的信息。如果这个人意外去世,那些敏感信息该如何处理、谁来处理?话题引人深思。该剧在国内有个很贴切、直白的译名——“人生删除事务所”。
虽然不及英美联合制作的《黑镜》系列迷你电视剧来得犀利、尖锐和富有批判精神,但《dele》还是与时俱进探讨了“数字领域的灰色地带”,这也是它的创意和新颖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问题意识”要比《黑镜》中反映的现象来得迫切。无论是谁,多少都有不想为人所知的秘密。试想,现在让你和你的另一半彼此交换使用手机(包括号码)半天,敢吗?
2005年,美国一名叫贾斯汀·埃尔斯沃思的士兵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阵亡,其父向雅虎公司提出请求,希望取回儿子在他们公司网站的账号和密码,以便得到儿子的留言、照片、电子邮件等,满足家庭对他的缅怀之情。但雅虎一口回绝。“虽然我们对死者的家人深表同情,但雅虎账户是不能转让的。本公司有明确规定,用户连续90天未登录服务器,雅虎将自动删除其全部记录。所有雅虎用户从最初就认可了这一用户须知——用户的ID或记录在用户死亡后将终结。”雅虎在公函中如此回复。换句话说,雅虎认为其父的诉求可能会对死者及相关人的隐私权构成侵害。无奈之下,其父只好向法院起诉。案件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最终法官判决雅虎将贾斯汀的电邮移交给他的父母。此案客观上推动美国互联网公司改变数字遗产处理方式。
沈阳王女士的丈夫2011年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她想要获得丈夫QQ邮箱内保存的两人照片和信件,但不知密码,只得向腾讯求助。但腾讯规定,想要拿回密码只能按“找回被盗号码”的方式操作,除了提供逝者的基本资料和联系方式,还需提供号码的使用资料、保密资料,还得邀请账号内QQ好友为其“认证”。但是,人都不在了,他的亲属又该如何去补充提交这些程序上索要的资料?腾讯旗下另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也是如此。《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中规定:“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者售卖微信账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微信账号……用户注册微信账号后如果长期不登录该账号,腾讯有权收回该账号。”不久前,德国也发生了类似案例,该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继承者有权继承过世亲属的社交账户。
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指出,当今越来越多的交流以字节形式储存在服务器上,却没有一个政府可控制整个网络王国,当一个人离世后,他的“字节”该由谁掌管?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必须扩展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与观念。一个人生前的“数字财产”既可以是一些记录个人信息、生活日志的“信息资产”,也包括购买得来VIP账户、充值点卡游戏装备、购买来的影音视听服务等“虚拟财产”。这些本质上是一连串的数字代码构成了网络空间里“看得见、用得上却摸不着”的财产,维系着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在线生活圈层和社会形态。即便是在21世纪初乃至更早,当人们的数字信息和财产遭受不法侵害,便要承担或是民事侵权赔偿,或刑法犯罪追究的责任,那么,进入“算法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谁来守护和如何指引数字人生的“身后事”呢?
20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名誉退休金融教授杰克·古藤泰格根据一篇《安息:数字时代的身后事》的文章介绍,给妻子事先写好了一份书面文件,指导她如何在他过世后处理他的数字资产,包括变卖他运营的服务网站。在古藤泰格办公桌上摆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有一大摞文件,密密麻麻列出了各个网站上的ID、PIN码和密码。他还将多年来拍摄的几乎所有照片都做了数字化处理,不仅保存在他的电脑上,还在云计算服务Dropbox上保留了副本。
像古藤泰格有这样念头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随着数字化生活的全面到来,很多物理产品相应减少,与此同时,数码信息几何级增加。数字“资产”和数字“遗产”的处置,势必会引发一场商业化变革的到来,也催生了一类新行当的兴起。像Facebook、Twitter、Instagram、LinkedIn等社交平台,允许家属在提供相关亲属关系证明后,将死者生前的用户账号删除或永久关闭。有些网站提供“纪念号”服务,定期更新内容。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介绍说,“这些平台会利用软件向用户选择的朋友定时发送文字和视频,用户也可提前写好未来50年里想要发出的所有消息”。谷歌则推出了一项“人性化”的功能——“不活跃账号管理”。可让你决定你在谷歌旗下各个平台、软件账号的命运,并促使你建立截止日期。当截止日期过后,这项服务会将你的照片、视频或邮件发送给你指定的联系人。
不会“遗忘”和无限“复制”特性,使数字技术不仅能完整记录人们平日里的闲言碎语和行为举止,还能通过数据检索、还原呈现。难怪舍恩伯格在《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中流露出了对“互联网时代难以被遗忘”的担忧和不安。所以,在数据存储越来越廉价的时代,处理“数字遗产”的主要动作是尽快筛选、删除,而非封存、保管,毕竟人们都渴望“赢得身前身后名”吧。(作者杨吉系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知名互联网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