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题 协同创新“点燃”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擎——京津冀经济发展亮点观察
张超、高博、郭方达
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前,一条笔直的马路叫“北京大道”。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河北沧州承接北京医药企业转移,实现了药品“北京研发、沧州转化”。
协同创新增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突破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3.4%和6.5%。
北京发挥科技中心优势,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天津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长迅速。河北经济新动能加快壮大,智能装备制造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随着京津冀协同创新日益加强,经济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悄然“升级”的产业
在河北唐山的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里,一排排特种机器人整齐排列,红色的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灰色的排雷防爆机器人……每两个月就诞生一款新产品。
“一些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还销往德国、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公司董事长许开成说。
技术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了新动力。今年上半年,河北工业机器人增加值同比增长49.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2个百分点。
轻装上阵,才能蹄疾步稳。去年底,北京动物园地区12家批发市场全部关闭。首家整体疏解闭市的天皓成服装市场“变身”宝蓝金融创新中心。漫步中心,云计算、无人机、云支付等科技类企业映入眼帘,一个崭新的科创聚集地正在崛起。
减量集约,在北京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方面的成效正在显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23.2亿元,同比增长17.1%。
在天津,工业回暖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大,而是发展质量的提高。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工业传动设备,上半年公司营业额增长超过80%。董事长胡炜说,新增长主要得益于企业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渠道。
今年1月至5月,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利润总额增长19.2%。
赢得“共享”的红利
位于河北廊坊的香河机器人产业港如今已发展成为京津冀区域新兴的机器人产业高地。产业港集聚各类机器人企业超过80家,其中有75家是来自北京的企业。
“选择香河机器人产业港,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客户在这里。”比利瑞吉公司负责人王炯表示,业务上的产业链关系让他们和客户一同从北京来到香河。
企业搭上疏解“快车”,技术共享了,市场打通了,产业协同了。
北京农业企业科技支撑优势明显,不仅输出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还打通了产业链。首农集团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长期与科研机构合作,正在建设的河北宣化生猪养殖基地,养殖北京特色品牌“北京黑猪”,产品供应北京市场。
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里,朗依制药、万生药业已经实现试生产。沧州渤海新区协同办副主任臧灏说,上下游企业在园区内聚成产业链,比“单打独斗”更具竞争力,经营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上半年,天津实际利用内资的45.6%来自京冀,在天津口岸通关的京冀货物比重达3成。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减少259家,大部分疏解企业选择在津冀落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陈明认为,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京津冀产业发展正在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实现技术、市场共享。
演绎创新的“故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幕幕的精彩的创新故事正在京津冀上演。
滨海新区的天津忆云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短短两年就成绩亮眼。“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0.46亿元,全年预计实现收入100亿元。”公司CEO杨晖自豪地说。
近年来,天津把智能科技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系统谋划“大智能”战略布局,打造“天津智港”。
在中国“最强大脑”北京中关村示范区,一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如涌泉般诞生。云知声、地平线、寒武纪、旷视科技……中关村诞生了全国近50%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一极。
今年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重点监测六大高新技术领域总收入同比增长16.3%;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21.6%,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据悉,北京市将打造“三城一区”北京创新发展高地,同时加快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河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天津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
长期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专家、天津社科院院长张宝义认为,京津冀三地经济互补性高,产业合作成效已经凸显,通过积极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踏上“再出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