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由于利润较高,银行非标业务迅速扩张。在当前监管要求下,据业内估算,面临回表压力的非标规模约达十万亿元级。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及多位专家表示,中小银行面临的非标回表压力主要来自存款规模及资本充足率方面的限制。监管人士日前表示,非标转标规则正在制定中。未来非标资产及标准资产的定义将进一步明确。为支持实体经济,非标转标规则可能会制定相关条款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同时可能规定限制资金投放的行业。
规避监管形成庞大规模
近年来银行非标业务迅速“膨胀”。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称,非标产品绕过银行或债券审批管理部门,通过某个非标准化的载体将投融资双方衔接起来。
杨荣介绍,在资规新规发布之前,表外非标资产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明股实债”“应收账款、承兑汇票等其他资产”等方面迅速扩张,银行同业业务之下也隐藏了大量非标资产。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由于非标资产利润较高,同时有利于规避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等方面考核,银行乐意扩展非标业务。
同时,从融资结构看,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长期以来,国内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由于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考核及自身风险管控等要求而难以充分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因此,一些信用资质相对较差,无法通过银行信贷、债券等形式融资的企业会通过非标满足融资需求。
“对于投资者来说,非标的收益高、形式灵活,可以规避各种监管指标,达到套利目的。”赵亚蕊强调,尤其是随着近两年金融创新居多,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非标业务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