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7月24日,睿泰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杨兴兵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分享关于“新时代引领新出版,智媒体助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
今天我报告的主题是“新时代引领新出版,智媒体助力新发展”,首先从整个宏观角度看我们的出版趋势,然后是行业发展,最后是我们的应对思路。
自从有人类以来,整个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从原始社会到了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我们的信息社会再到我们的知识社会。而我们现在处于正在加速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进化的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背后是我们对生物的开发利用,对马、牛、羊等动物的驯化,逐渐解放人类的双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人类对机械,包括矿产能源的开发利用,它整体进化速度越来越快。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我们看到的其实更多是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的转换。驱动社会变化的动力大概有三个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特别是信息,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是最重要的社会驱动力。
融合发展: 传统模式提供海量资源,新媒体提供海量用户
围绕信息来说,传统出版和信息出版的速度越来越快。围绕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可以看到信息作为以内容为传承的重要基础,出版把各行各业的知识经验汇聚整理,形成不同的产品,传递给各行各业,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发明,反过来会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摆在整个出版行业面前的挑战,就是我们怎么样持续的构建不同的数字场景,去应对未来的需求,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六七十年代,已经有一些数字产品的形式;七八十年代有国外的厂商做了一些数字出版的尝试;九十年代,磁带、光盘的电子内容的产品已经开始发展了。但是它暴露出盗版严重的问题,围绕版权保护的技术需要,提出来两种路径,一种是走软件,也就是APP;一种是走应用,路径是电子书。
尤其是到了新世纪以来,基本上看到整个数字产品的路径,按照这个路径再去走。随着整个互联网的信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整个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出版是作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者,从国民经济的版图和供给需求来分析出版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的需求主要是物质文化矛盾,随着经济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分布程度是不断提升的。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指出,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供给需求中,教育系统会给出版和生产提供相关的人才供给,同时出版为教育提供类似在线学习的数字产品,包括工具书和一些研究,为消费系统提供科普性和文化的内容产品,这就是从当前的角度上讲,出版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行业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出版做的事情就是在总作者那里拿到内容后,进行专业的生产和包装成为信息产品,然后通过线下或者线上渠道传播,这是整个出版的主要模型。
对新媒体技术驱动来讲,要做技术资金的驱动吸引互联网公司,大量的互联网公司最终实现其他的一些商业的贡献。与新媒体不同的是,出版现在需要做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但是对于传统出版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具有海量的资源以及可信的品牌,而新媒体技术所围绕的是海量的用户,其内容可信度并不高。比如抖音和其他的传播平台,在内容这一块就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既然这两种模式都有优缺点,就一定会产生竞争,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找到各自的短版,把短版补齐,在市场上的地位也就明确了。
智媒体全面覆盖,推动出版行业转型升级
对于现在的出版来讲,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用户系统,通俗地讲就是书不知道卖给谁。但是用户系统是否被控制在出版社的手里,我们要打一个问号。对于出版单位来说,要在新旧媒体融合下解决可供自己控制的用户系统的问题。
还需要考虑的是在基于用户系统基础之上,有没有形成一种持续构建数字产品的能力,能否解决这个能力,也是整个出版系统需要考虑的。比如在教育和生产消费领域,根据不同的信息和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人类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发展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部位来获取不同的信息,从而提升他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做信息交换,这些信息进来之后,对信息场景就提出表现形式和数字化、使用方式、信息质量的要求,而这些信息场景。功能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形态也会做出相应的引导。
我们从纸书到数字图书,从看书变成听书,从现实到虚拟现实。在这背后是整个信息媒介的支撑。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媒介的形式决定了信息量的不同。尤其我们现在看到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跃迁,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很快,一天只有24个小时,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最大程度的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解决信息量不会说话的问题,这对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一个挑战。
我们总结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书报刊,固定的媒介,内容形成以后基本没有办法改变,整个信息量是固定的,但是它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
第二种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出来音视频、图文的方式。传播的方式是单向、动态的,不可被更改的。对整个的内容,用户没有办法做太多的操控,对它的信息量传递也是有限的。
第三种是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双向的媒介。因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人的体感、听觉、味觉、触觉传递更多信息,这是未来一种媒介,如果把信息产品的生产设计和开发这些问题想清楚,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存在。所以,我们尝试给智媒体做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它是以不同的自然语音处理、云服务、知识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对现在已经有的,或者没有出现的资源进行数据关联,提供场景化、动态化操作的数字媒体。这是我们对整个智媒体的定义,希望内容能够感知到用户。当用户和内容之间形成一个相互的互动,整个传递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
围绕这个定义,智媒体为生产、教育、消费、出版提供长尾的赋能。通过自媒体技术,为整个信息产品的生产更加有质量,传递场景的信息量场景更大,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围绕智媒体的概念,整个产品的设计理念是不能有有太多负载。首先提出了可视化操作,我们的一个产品可以很快的生成。人性化的体验,生产出来的这些数字产品一定是符合用户需要的,一定要具备多维的互动和交互性,充分发挥创意,像做纸书一样,做一个数字产品,这是整个智媒体产品的体系。核心就是我们的制作工具,制作工具背后是我们整个内容和素材资源的管理系统。
我们是在全维度多层次开放的。首先是标准层面,现在和新闻出版研究院申请智媒体相关标准,包括技术企业共同打造智媒体标准。我们也会成立相关的技术人员,做一些增值的应用。我们在标准这一块和iSLI、IMS做一些规范。甚至我们在未来走向开源这样一条路,前面是简单的应用平台,基于这个应用平台基础之上,做好平台和服务和技术工具这一块。这是我们的技术体系,同时我们也有技术和运营的支撑,运营单位用起来可以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