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大潮之下:短视频创业和产品打造逻辑

2018-08-01 09:04 来源 : 出版商务网        作者:马昌博

分享至

编者按:2018年7月24日,视知传媒创始人兼CEO马昌博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分享了关于知识短视频的业绩、短视频火热背后的产品逻辑以及行业格局判断和痛点的报告。

 马昌博.jpg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析一下短视频在过去的两年,甚至三年中的发展状况。以“视知”发展的经验为例,谈一谈短视频本身的创业逻辑。我们是知识短视频行业的第一个品牌,每个月将近十亿次的点击量,其中包括我们自己每个月生产的将近二百条不同的内容,全网超过两千一百万垂直粉丝,每个产品线有自己的独立粉丝。我们始终认为泛流量是没有意义的,搞笑、娱乐,有很多的泛流量,对传播有意义,但是对于需要干货的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自己的产品线,分成男人、女人和儿童这三个部分,各自负担着自己的功能,我们做知识解释,用可视化的知识服务为用户做提升。

短视频背后内容依然为王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短视频火热背后的产品逻辑,所有的产品都有一个行业原因,短视频崛起的行业原因和内容有紧密关系。过去渠道红利的十年结束,内容红利十年的开始,内容重回主场。

过去谁掌握了渠道,谁就能够收到高速费。现在高速已经四通八达了,哪里都可以到罗马,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让别人走你这个高速,要在高速上提供足够多服务。比如说有很多的服务站,有好的饭店、电影院,甚至在整个的高速服务中要更加吸引人。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平台方都在推出大规模的补贴计划,面对内容方的计划,因为本身的流量争夺已经是白热化的零和游戏。

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第一个逻辑是每个人的碎片化时间开发到极致。手机的存在,使所有的时间都被它占据,都已经被充分利用了。几分钟的东西,过去是看优酷、爱奇艺,现在是看短视频平台,看一个几分钟的东西,像抖音这样的15秒的存在。等于15秒的碎片化时间,都已经被抖音填充,被整个占满。

第二点是网民总数到了一定的级别,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总数的增长到了一个极致。所有的四五线城市,广大的农村,包括老人都已经开始用智能手机了。个人时间开发到极致,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国民的总注意力时间已经到了一个零和游戏的阶段,看我的多一点,看其他人的机会少一点。过去每出现一个新渠道就出现新需求,举个例子,微信本身的总体活跃度和活跃时长今年初大幅度下降,所有人转到抖音。再比如说抖音的崛起影响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淘宝,因为你在看抖音,所以减少了逛淘宝的时间。等于说所有的产品到最后是争夺时间,看起来相互没有关系,实际上都存在着联系。

比如说干掉方便面的是外卖,不是其他的方便面厂商。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我们再看短视频的崛起。我认为所有的内容产品都会提供交易,进一步的让所有的产品或者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提升你的交易。比如说你想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房子,要有实用的基础,你买衣服是为了解决你自己对自我形象提升的标准。

具体到转变方式,第一种是有趣,让你暂时忘掉焦虑。今天你被领导训了一顿,批评你了。比如说抽烟是忘记焦虑,等等的。还有一种是你好好的总结了为什么被领导批评,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交了一个好的答案,解决焦虑。知识付费本身,工具书,和知识相关的都是帮助你解决焦虑的。

回到短视频,让公众暂时忘掉焦虑的娱乐生活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和粉丝。但是要不断的追逐新鲜感。举个例子,所有的娱乐搞笑节目生命周期不会太长,而且几乎所有的影视公司本身股价都是来回波动。因为不知道同样的逻辑这个电影大卖,下个电影几乎就不卖座,这是我们面对创意枯竭的魔咒。

视知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知识,我们几乎不创造任何新的知识,只干一件事,解释知识,或者叫翻译知识。我们认为知识本身不是刚需,肯定是卖不出来钱的,人们只会为翻译过、可感知、可应用的知识付费,而不会为知识的运营方付费。

基于此我们给自己打了一个标签,只做基于应用场景的知识可视化翻译,也可以说是基于应用场景的知识可视化服务。我们只做这一件事情,别人生产知识,我们翻译知识,翻译的是有应用场景的知识。

工业化基因加速短视频的规模化进程

前面讲了我们基本的行业逻辑,我们有了产品,就需要变现。变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营销,一种是知识付费。在过去我们面对的知识营销指的是消费者接收广告然后去购买;而现在不仅需要给消费者广告,还要说服他去买,只有被说服才会产生购买,或者产生下一步的商业活动。视知的知识营销做的是说服这件事情,也叫作解决说服的最后一公里。简单讲,就是从过去做广告感动你,到现在是要打动你,告诉你购买的逻辑是什么,通过解决说服的最后一公里促使销售,这是基本的逻辑。

接下来讲一下我们本身对产品的作用。视知所有产品遵循以下的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有人看。我们所有的视频都会做流量测试,就传播和公众性的知识教育而言一定不会是说服。别人愿意看这个内容,我们在内容中加一些广告,本身是这个逻辑。

第二个标准是符合直接的商业逻辑。比如,在网红的商业逻辑中分两种,一种是打赏,就是在直播的时候直接给钱,没有中间商挣差价;另一种是通过某一特长,比如化妆,然后让别人向我购买化妆品。总之,要不然是直播打赏,要不然拿货,本身就商业逻辑而言,挣钱不是坏事,因为要实现商业逻辑的成功,所以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客户就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不管是面对B端的公司付广告费还是C端的用户付课时费。

第三个标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视觉可视化。比如我的业务场景是在车上听音频,就不需要视频;如果我是学习如何化妆的,就需要做可视化。有可视化就意味着有成本,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才愿意做可视化。

最后,一定要可复制。视知是为了高质量的平均分,所有产品必须做开模、复制、品控、标准化、大规模的过程。如果不能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我们认为它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作品。作品是费尽心血、呕心沥血得来的精品,但是不可控。而产品的标准要非常的可控,只要是我自己培训过的人,过三个月之后就是标准件。

垂直领域头部集团和小团队强IP的共生时代

接下来讲一部分短视频的行业格局判断和创业痛点。工业化的基因加速了短视频的规模化进程。短视频和过去的新媒体创业很相似,在过去写微信公众号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现在有很多公众号刚开始的创业者,靠着写微信公众号获得了很多的收入。但是短视频不可以,它必然是一个团队,有工业化基因的,这也是所有电视台规模都比报社大、报社规模比出版社大的原因。因为本身有工业化基因,加速度特别的快。之前的微信公众号的创业经过了几年才形成头部内容,不足以垄断。但是每一个垂直领域都有一两家处于绝对的投资内容,获取了这个行业大部分的流量,因为它的工业化基因加速了它的整个规模化,而且规模化越大,自己的壁垒越高,成本越低,小团队无法PK。

今年很明显的状况是各个垂直领域的头部集团和小团队共生,简单来讲是产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大的头部集团变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流量的优势、成本的优势。一两个人、两三个人的小团队成本很低、转向很快,生产强IP,更大或者更小。我们中间状态的腰部内容基本坍塌掉,以大集团各种方式收购或者打掉。虽然整个竞争在加剧,形成自己固定的格局。整个短视频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内容方而言的大规模变现还没有到达。一个行业成熟本身是这个行业规模大,商业链条足够清晰,大规模变现足够多,这是一个行业是否走到了成熟的状态。

因为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观看场景的跨时代的转变,我坚信短视频行业必将迎来大规模转移。几乎所有和资讯、流量的相关平台大部分都来自于短视频。网易PC端传统门户网站都是这样,包括今日头条、抖音,整个今日头条系的崛起就是受益于短视频的崛起。包括微信和整个腾讯集团,相互PK的状态,腾讯切实感受到今日头条对他们的挑战,今日头条的爆发力来自于短视频。

去年张一鸣说了一句话,过几年人们才意识到短视频对中国互联网产生巨大的红利。但是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整个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做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内容公司绝对不是内容之争,在短视频领域,甚至所有的内容公司领域,最终PK的不是内容,而是公司。也就是大规模、高质量、持续低成本生产内容的能力。它是一个系统化的能力,一城一池,一个产品、一个创意的好坏不重要,关键是输出高质量、标准化创意的能力。我们内容创业者经常把内容特殊性当做内容行业的唯一性,分不清创作、创业和作品、产品的区别,这是这个领域最大的区别。

我们这个行业本身,包括内容行业本身,大部分的内容公司作为公司都是非正常,甚至是不合格的。在整个标准化、工业化和系统化上我们被认为是这个行业的代表,或者说是典范,也有很多的报道。每次面临同行的时候,我并不认为我们做的多好,而是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做的太差。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司。把我们整个精细化的程度、工业化、标准化、系统化程度和其他行业对比的时候,我们做的还不够。所以,从内容创作者变成公司管理者是整个行业的痛点。

视知发展两年,在知识短视频行业名列前茅,靠的是不是经验而是教训。

责任编辑:江文军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