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行两会关于资管新规配套细则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管理行业的新制度框架,资管新规无疑将重塑中国资管行业的竞争格局。在笔者看来,新格局下公募基金应该发挥自身在权益投资方面的比较优势,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方面,规范后的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募基金的固收产品形成明显冲击。《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降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放开了非标投资,投资和信息披露方面也比较灵活,使得公募基金与之对标的定开债基和货币基金相对竞争力有所下降。
近几年来,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增量基本来源于固收产品,特别是货币基金。这既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也和A股市场缺乏中长期的赚钱效应密不可分。但如果规则明确后,银行开始在现金理财产品领域发力,货币基金的“吸金”能力将明显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还将主要精力投入固收“红海”,可能将会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海外资金加速进入A股,都为公募基金发挥权益投资优势提供了机会。从美国经验来看,权益类公募基金在美国个人退休账户中的规模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对于增厚账户投资收益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的过程中,公募基金凭借多年的投研积累、完善的体系建设、透明的信息披露,在权益投资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目前看最适合承担这一重任的资产管理机构。
同时,海外资金加快A股配置的过程中,也需要中国本土资产管理机构提供资管服务,毕竟能独立进行A股投资的海外资管机构并不多见。
当然,机会摆在眼前,能否把握机会是另一个问题。一位海外私募人士近期与笔者交流时就表示,目前海外资金投资A股的需求很大,但能够在投资理念、风控流程等方面满足海外资金要求的中资金融机构屈指可数。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养老金还是海外资金,其共同点是长线资金,追求长期的稳定回报。适应这一目标的投资方法论只有价值投资,A股市场上盛行的趋势投资毫无意义。对于国内的公募基金公司来说,谁能够及时将从股东到管理层再到普通员工的价值观、方法论调整到位,打造真正的权益投资能力,谁就有望从这块会变大的“蛋糕”中切走最大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