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18日电 题:诚信万里行|小心“熟人来电”!电信网络诈骗出现“新动向”
一名上海高校教师近日报案称遭到电信网络诈骗,公安机关根据线索顺藤摸瓜,在广西发现涉案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群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大学教师、海归博士等一些高学历人群。
“老朋友”发短信求助 高校教师落入圈套
2016年3月13日下午,上海某高校教师沈某某收到朋友“陈某”用陌生手机号发来的短消息,称自己更换了手机号码。于是,沈某某就把陌生号码保存了起来。
第二天,“陈某”发短消息让沈某某帮忙转钱,“要给别人好处费,自己转不好。”沈某某回忆说,“因为他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同意帮他转钱。我把我的银行卡号给了他,让他打钱给我,我再帮他转出去。”
随后,沈某某收到一张银行转账凭证截图,“陈某”表示已经把10万元转账到沈某某的银行卡上。“我的银行账号一直没有入账信息,而对方说他的银行卡已经被扣款,是银行系统在升级导致延时到账。然后,对方多次询问我有没有收到。”沈某某说,“我看他比较急,就先用自己的钱帮他转账去指定账户了。”
之后,“陈某”又发银行转账凭证截图给沈某某,称又转了20万元给沈某某,让其帮忙再转。而沈某某表示自己的账户每天只能转出20万元。“陈某”就让沈某某先转10万元,然后再想办法转剩下的10万元。在“陈某”的一再催促下,沈某某又往指定账户转了10万元。
“后来我起了疑心,觉得他不像我认识的那个朋友。”沈某某表示,“我打电话过去一直没人接,对方称自己在开会。于是我给朋友陈某原来的手机号打电话,才知道被骗了。”
招聘网站“拿料” 假扮熟人“砍树”
诈骗团伙是如何知道沈某某有一个多年好友“陈某”的呢?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分为“拿料”“砍树”等多个环节。“拿料人”通过招聘网站、社交平台等获取被害人基本信息后,交由“砍树人”伪装成被害人的熟人实施诈骗,最后由主犯将骗得的钱款取出分赃。
“拿料”是实施诈骗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大部分团伙成员从事的工作。他们从58同城等大型招聘网站上搜集公司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邮箱,然后冒充该公司的老板或法定代表人发邮件,谎称公司的通讯录丢失了,请他们补发一份。
“警惕性较高的收件人,会识破骗局并无视这样的邮件,但仍有一些收件人很快就把通讯录回复过去。”办案检察官表示,“通讯录内通常含有员工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有些还包含了QQ号。”
此外,“拿料人”还会进一步选取一些目标人群,浏览其QQ空间,通过QQ空间搜集被害人的人际关系,从而完善实施诈骗的谎言。
随后,“砍树人”就会利用这些个人信息编织身份、实施诈骗。他们伪装成被害人的同事、朋友、亲戚等,谎称因各种不便向被害人寻求帮助,需要通过被害人银行账户向朋友转账。
“在此过程中,诈骗分子通常会发送伪造的银行转账凭证,让被害人轻信相关钱款已转,只是由于银行转账的延迟性,还无法查到钱款到账。”办案检察官表示,不少被害人在没有确认钱款到账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钱款转到了“砍树人”指定的银行账户。
专家支招破解电信网络诈骗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与传统电信网络诈骗不同,在获取信息阶段,由原来简单地买卖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等信息转变为多角度、多环节采集,进而形成目标人物画像。如在上述案件中,诈骗团伙先从公司人事部门入手,骗取公司全体员工的个人信息。从面上进行覆盖后,诈骗团伙会进入社交平台深入了解被害人个人信息,进行点的突破。最后,用搜集来的信息编造故事与谎言,让被害人一步步放下防备之心。
在诈骗过程中,由直接让被害人转账升级为伪造银行转账证明进行诈骗,利用银行转账延迟等借口来制造时间差,骗取被害人信任,进而骗取钱财。
在犯罪组织上,分工更加细化,试图以此来逃避法律责任。在上述案件中,“拿料人”到案后,辩称自己只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未具体实施诈骗。办案检察官表示,分工式的电信网络诈骗有别于传统诈骗,各环节分工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表示,电信网络诈骗防不胜防,主要原因还是防范意识不强。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企业应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他们的防诈骗意识。
“作为个人,一方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或交流时应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防止被诈骗分子利用;另一方面,在收到诈骗消息时,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好友及亲属进行核实。”章友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