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依法处置高风险机构 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2018-07-05 07:59 来源 :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彭扬 赵白执南

分享至

专家解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

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日前成立并召开会议。会议审议了金融委办公室提出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4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三年重点任务包括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依法处置高风险机构、清理整顿金融秩序等,相应重点领域风险将得到有针对性的防范和精准处置。

精准处置重点领域风险

分析人士表示,金融委牵头制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行动方案及配套办法,要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依法处置高风险机构,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强预期管理和舆情引导,切实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和外部冲击风险。

对于三年行动方案要达成的目标,在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看来,一是降低产能过剩领域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杠杆率,规范政府融资,遏制居民杠杆率上升速度,最终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二是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防止对实体经济资源的挤出以及价格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三是避免“处置风险的风险”。

“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方向没有任何问题,具体力度和节奏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作相应调整。”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说,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应相互配合,不能两者都紧,才能保证整体金融环境适中。各部门之间、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相互协调,避免政策叠加。

徐高说,推进三年行动方案可疏通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融资传导的路径,还可将传统存贷款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严格区分开:传统存贷款业务有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加以监管;非存贷款业务完全按资产管理原则,进行净值化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表示:“与过去的一行三会协调机制相比,金融委协调能力更强、更有权威、参与方更全,有助于避免不同监管部门各自出招和由于政策叠加而人为导致流动性过度紧缩的情况。”

分析人士说,通过三年努力,金融结构适应性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明显增强,系统性风险将得到有效防控。

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当前金融防风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新的经济形势下,金融风险有了新的变化。”潘向东表示,比如,国企债务、民企信用、房地产市场等领域防风险任务仍然艰巨。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说,金融风险还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同地方政府相关的融资平台债务。这部分债务形成原因在于投入项目盈利性较差,经过一些中间环节,导致融资成本较高。二是僵尸企业被处置时,对应债务的处置问题。

“国企债务风险依然较大,企业高杠杆率也存在风险。”潘向东说,首先,企业债务负担严重,持续“借新还旧”,没有多余资金进行投资。其次,经济增速一旦加速下滑,企业将难以偿还债务,导致违约增加和银行坏账上升。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明表示,当下中小民企的确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资管新规落地后,融资减少的主要是传统上被称之为影子银行的部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汇票这三部分减少幅度最大。通过这三个渠道进行融资的,主要是一些在正规金融渠道难以获得融资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债市违约短期风险总体可控,但应引起充分重视。当前有实质性还款困难企业占比相对较小,行业分布较分散,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可能性不大。但债市违约对市场参与者心理有一定影响,使债券发行延期或取消情况有所增加,这进一步使企业财务状况更为恶化,增加其偿还兑付存续债券难度。

“从中长期看,在去杠杆和强监管环境下,信用资质较弱和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强的民营企业、央企边缘化子公司及地方竞争性国企融资环境可能将进一步恶化。”连平说,银行对信用债的投资占比较低,表内投资占总资产比例约为3%-5%,资管业务对信用债投资比例控制在20%左右,银行信用债投资以高评级品种为主。如果监管政策不作相应调整,则信用收缩周期可能进一步延续,对债券市场融资功能造成影响。

分析人士强调,在稳定大局前提下,应统筹协调,集中各方力量,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形成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合力。

多措并举提升防范能力

如何化解潜在金融风险料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吴庆表示,可通过公开信息披露来降低部分市场风险。

对于去杠杆,马骏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监管层将更多注重结构性去杠杆,避免过度使用在总量层面“一刀切”的去杠杆措施。

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冯明建议,要完善破产重组机制,防止僵尸企业不良债务越滚越大,推出若干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示范。还要针对金融乱象进行整治,打击金融犯罪。建议出台行政措施,广泛开展金融理财教育。

对于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徐高认为,在监管堵住各种后门的同时要开正门。在表外融资因监管强化在收缩的情况下,正规银行信贷应投放得更积极。

在地方政府相关债务方面,吴庆认为,转移支付应形成明确规则。缺乏明确规则会浪费政府的财力、物力,导致预算软约束。

从中长期看,冯明表示,除应加快推进中央地方之间纵向财政关系改革,为地方政府融资开正门外,银行应改变投资侧重于融资侧的现状,既要重视投资侧,也要重视融资侧,重视理财能力建设,避免居民部门理财资金继续流入房地产。

责任编辑:郝梦圆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