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 >  正文

贵州民族大学:八成以上毕业生回家乡、去基层

2018-06-28 10:47 来源 :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程焕

分享至

时值毕业季,贵州民族大学就业与招生处的老师迎来了工作最繁忙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同学几乎占了一半,他们在语言表达、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对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民族大学就业与招生处处长杨琳表示,除了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外,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系列活动。此外,学校每年还开展100多场就业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企业负责人、专业培训机构老师等校外资源为师生传授鲜活的就业经验。

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贵州民族大学开设了一个特别的班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班。这个班级的学生覆盖了全校所有专业,平时他们分散在各自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定期回到培训班接受普通话、计算机、素质拓展等就业能力教育,为未来顺利就业增添实力筹码。“不是临时培训几次就解散了,而是从大一进校后一直要持续到大四毕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龙尧告诉记者,经过4年的系统培训,这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弥补了他们的就业短板。

贵州民族大学2017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7.96%,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达到97.77%,均创造了学校历年同期的最高纪录。

“去年我们共举办100多场招聘会,提供了近2.8万个工作岗位,平均算下来每个毕业生差不多都能分到7个岗位。但由于部分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或对自身就业竞争力认识不够充分的情况,所以无法实现绝对理想的就业状态。”杨琳说,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中小微企业参加实践体验,促使他们转变对中小微企业的片面认识,从而激发就业兴趣。

据校方统计,贵州民族大学历年的毕业生中,有八成以上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或者其他基层单位就业,在贵州省的每一个乡镇能找到本校的毕业生。杨琳告诉记者,学校以民族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切实做好“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和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的宣传发动、后续服务等工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扶贫开发、教育文化、现代农业等工作。“这些毕业生既受过高等教育,又对当地群众的语言、思维方式等具体情况很熟悉,而且对民族地区具有天然的归属感,他们在基层也能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来。”

责任编辑:袁上草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