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设立随之快速推进,3个月内,已有8家银行公告将设立资管子公司。然而,提出设立与最终落地之间,仍有一段长路要走。
“各家都在忙着处理存量产品和开发设计新产品,后续要视整改进度、过渡期对新规的满足程度,监管才可能批设子公司。”一位上市银行资管部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有想法,但暂时还没办法深入规划。”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频繁听到的一种态度。主要原因在于,资管子公司作为一种新的金融牌照,设立标准、监管细则尚不清晰。
此外,受访人士普遍表示,筹建资管子公司的过程中,必然面对增加人员、扩充资管团队的需求,在前期建设中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最关注牌照定位和内容
根据资管新规,过渡期后,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共27家)应当设立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
早在2015年,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就已陆续通过设立资管子公司的董事会决议,但迟迟未能获批落定。今年3月开始,8家银行陆续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拟定注册资本在10亿元至80亿元不等,此外还有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数家银行正在筹备或设计方案。
不过,记者经多方调查了解到,众多银行目前仍在观察监管风向,期待监管细则、指引的出台,其中包括资管子公司的监管细则、银行理财细则、非标认定的细则等。
“子公司细则、理财细则的出台时间不应该相差太久,毕竟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并且子公司的监管细则中也需要明确与母行关联交易的内涵、范围,这将影响到子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接母行的业务。”一位大型股份行资管部人士认为。
就资管子公司本身来看,首要的问题是,监管会给这张牌照什么业务范围、业务资质,这将决定牌照的价值,也决定了该独立法人的生存和经营能力。
“对于银行而言,资管子公司的牌照如果能发行公募产品、能做信托的业务、能有股权直投的独立业务资质,那将很有价值。基于这些业务资质,资管子公司的产品库也可以丰富很多。”一位华南地区城商行资管部总经理表示。
另一位华东地区上市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对此表示认同,“总体来看,资管子公司以后应该是‘基金+类信托’的定位”。
前述上市银行资管部负责人也认为,相较于目前的理财业务,监管可能会给予资管子公司更多的业务资质,但现在尚不明确。“譬如2015年底,十几家银行被叫停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备案,可能会有限度地对资管子公司分批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