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渠道商技术商入局内容生产,是出版业的末日还是春天? 

2018-06-19 08:35 来源 : 出版商务周报        作者:白勺

分享至

作为一名传统出版业从业者感受复杂,在不断有人唱衰传统出版业为夕阳产业之时,承蒙众多技术商和渠道商抬爱,前赴后继挤入出版行业,又欣喜又忧心。

提起传统出版,“活多利薄”是人尽皆知,近几年由出版业跳槽至互联网、新媒体、教育行业的同仁数不胜数。与此同时,一部分技术商、渠道商对出版业虎视眈眈,另一部分已如饥似渴地涌入出版领域,想要分取一杯羹。究其原因,无外乎利润及利润的最大化,这是由其资本属性决定的,并无好坏之分。但这使我想起郭德纲讲的相声行业的一个段子:“好多相声观众听的久了,就感觉自己能耐了,就揭竿起义了,大褂一穿,也开始说相声了”,鄙人并无讽刺之意,只是好多入门出版业的企业,等入门之后才发现,出版是一座大山,顶峰如此之高。

近年来,资本市场风生水起,也逐渐搅动出版业这一滩碧水。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公司或与出版机构合作采购其电子版权,或与名人专家网红大V合作,拉其入驻并挖掘内容,不亦乐乎。纵观各公司,内容各有侧重,大体盈利状况不错。

 技术商挑战出版,核心还是内容

技术商的加入给出版内容领域注入了新技术,让读者能以多元的方式来体验内容获得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出版机构和作者的收入。相对于传统出版给付版税的周期,互联网技术公司具有明显优势,作者可以通过后台时刻关注自己产品的销售数量和分红金额,这种迅速变现的形式是不少作者乐此不疲的。不久前,某作者凭借手中保留有部份作品的电子版权,直接将版权授予某平台并兴高采烈与我分享他作品的销售数量,他说,出版社的反馈就没有这么及时,包括销售反馈和版税支付。

窃以为,作者在作品数量少、对接平台少的情况下尚有精力独立授权电子版权,但随着作品增加平台增多,事必亲为的缺陷会越发凸显出来。目前的出版机构大多设有数字出版相关部门,作者完全可以把作品的数字版权一同授予出版机构,交由专业人士来做,自己则集中主要精力进行创作。这样看来,虽然要分出版机构一定比例版税,但出版机构对各平台的议价能力和监控力显然要比作者个人更强。

此外,以电子书、知识付费等为代表的新阅读模式并没有与纸质出版物构成天然敌对关系,起码从现在来看不是。每次与外行聊天,最烦被问:“现在还有人看纸书吗?好多人都看电子书了吧?”从我社某部青春题材小说的数据来看,电子书先期价格卖到纸版书定价的一半以上,但买者甚众,后推出实体书销售也一路上扬,销量破30万册,电子书销售收入也不错。

纵观近几年流行的知识服务模式,知识服务平台与纸质书也不应该是尴尬的对立关系。目前来看,传统纸质书的读者并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迅速放弃纸质书;但相反,不少知识付费平台推出的课程,也都与某本书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用户极有可能会在接受平台课程后,买一本纸质书收藏或研习。例如得到App联合《枢纽》一书作者施展开设线上课程,同样对图书的销售起到了带动作用。

1528853011102029754.jpg

无论形式如何,重要的核心还是内容。

技术商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技术商如果直接把现成的纸质书转化为电子书,则不需为内容和质量担心。但一些并不是由出版物转化而来的电子作品则可能在内容价值导向、科学严谨、字词规范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鄙人看来,相关的新技术平台已符合出版物的规定要素,是否应该把其统一纳入到出版物的管理范畴中?如果一部作品并没有达到纸版出版物的出版要求,反而通过其他互联网技术手段得以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对传统出版机构和读者的不公平。

渠道商揭竿而起,能有多大魄力?

想“吃肉”的不仅有技术商,“财大气粗”的渠道商亦让人无法小觑。

出版业的业务核心是编辑和发行,渠道商先天的便利已占据一半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萌生上下通吃的想法也很正常。窃以为,渠道商做出版的动因,主要是对出版机构发货折扣的不满,为达成利益最大化,所以准备撸起袖子亲自干了。

目前来看,渠道商的揭竿而起分为两种,一种是渠道商自己单干,比如商务君提到的博库网成立北京图书公司;另一种是渠道商和出版商合作,比如商务君报道的西西弗书店和译林出版社合作的《月亮和六便士》。

渠道商的核心优势在于掌握销售市场的大数据,能够根据数据进行比对,挖掘符合市场的选题,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更靠近“按需印刷”,只不过在产业链上比“按需印刷”更先一步,可称为“按需出版”,这对节约出版资源,避免出现滞销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但渠道商在现实中也面临自身某些条件的约束——

渠道商顾名思义,是在某一渠道内具有发行优势的机构,那除此之外的其他渠道呢?比如某些偏文学的渠道,可能销售中外文学成绩不错;比如某些偏少儿的渠道,发行小朋友读物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从博库网成立北京图书公司的消息来看,也是准备专门做少儿和青春类图书,可见渠道也有专业化分工。除京东等巨无霸公司,估计鲜有图书渠道商有魄力试水全品类出版。

西西弗书店与译林出版社合作《月亮和六便士》的案例在我看来堪称完美,这得益于作品的再打磨符合西西弗书店本身的逼格气质和读者人群,是一种贴身的定制。但这种渠道也存在群体过于小众、产品审美疲惫、销售周期短暂等问题。出版机构和渠道商合作,可以选择部分图书进行升级改造,打定制版、纪念版等概念,扩大消费人群,拉长销售周期,切忌只拿某本书来合作,而放弃其他渠道。

资本涌入,能倒逼出行业春天?

技术商搞出版是增加其板块的宽度,渠道商入圈则是增加其产品线的深度,这一宽一深之间不仅是对泛出版领域涉足出版领域的一次探索,也可能是对出版业的一次双向刺激。出版业的核心是内容,而内容的操盘者是人,“人”这个要素一方面包括出版机构的编辑、策划和审校人才,另一方面包括作者。只有具备食物的提供者和大厨这两种关键人才,才会有饕餮盛宴的出现。所以,窃再次以为,传统出版业与技术商渠道商的竞争核心只在于人,只要掌握了人就掌握了内容,有了好的内容便是王。

说到人,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传统出版机构,技术商和渠道商或接轨互联网,或坐拥庞大渠道,财力雄厚。作为后入者,技术商和渠道商如果真想从传统出版行业挖人,势必会开出极具诱惑力的薪水福利,这也是其与传统出版机构对决最大的筹码。

但换一个方向思考,伴随着技术商和渠道商的大规模进驻,出版行业的薪资或主动或被迫水涨船高。特别是近一两年各地方出版社纷纷在北京设立图书中心,业内同仁跳槽繁多,薪酬福利也有所提升。例如,某出版社在北京设立的运营中心负责人年薪为50万。我相信,可以这么理解,在技术商和渠道商大规模进驻出版领域后,出版人的春天或许真的来了。

但面对这种春天,我仍有丝丝隐忧。好多出版人坚守薄利的出版业,不只是寻一份糊口的工作,可能更本质的原因是对出版的热爱,有一份努力制作精品精神食粮的情怀在其中。

资本的大量涌入,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的收入,但是真的能长久促进出版业发展还是只是昙花一现;是真的能倒逼出版机积极进取还是会影响出版市场的秩序,我们不得而知。国内出版机构抢购国外图书版权,已经引发一轮版税上涨,但愿技术商和渠道商的加入后不会再有出版成本的人为增加。

社会分工精细,体现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和每个行业都需要专业和精准的个体,同时每个个体也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下去,做深做精,做出匠人精神,出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不例外。任何事物均可以去尝试,但要知己所长,亦要知己所不能。

人生需要留白,出版亦需留白。

责任编辑:江文军
相关推荐
  • 传统出版业亟须数字化转型升级

    传统出版业亟须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要开发优质内容。虽然海量资源的阅读模式和体验各不相同,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有优质内容才能吸引到足够关注。出版业只有发现和创造具有价值的内容产品才能良性发展。
    2018-06-06 08:08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