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编辑将是复合型编辑,策划时要有创意,面对选题能够做到化平庸为可读、化平实为畅销、化精彩为神奇,推广时要了解算法、重视新媒体、熟悉短视频。
未来的出版将是新型化出版,在严酷的挑战者面前要学会错位竞争,善于争夺同类用户的不同场景。要能够审时度势,既能守住“不变”,也能巧妙“应变”,只有这样,“业”才能越守越稳,“路”才能越走越宽。
这是一个数字化、互联网、新智能时代,一个经济社会深度变革、快速迭代的时代。互联网已经从移动互联网升级细分到产业、行业互联网,内容更加垂直、细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路上,技术领域指数级的变化、升级,将使这一变革的效应放大10倍,甚至百倍以上。
新型阅读模式以知识与文化消费新特色加速到来,文化与知识产业的互联、互通、共享出现大爆发为特征。
传统出版行业作为提供知识深度阅读的文化知识产业在新阅读时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最大的挑战将是传统出版模式所面临的新媒体、自媒体以及基于线上知识付费运营模式的冲击。
传统出版模式如何赢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转型以应对此起彼伏的冲击和挑战,这是摆在每个出版人面前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这里,笔者仅从以优质内容和精准推广为核心、以模式创新为动力这两个方面,阐述一下传统出版行业的转型之路。
以优质内容和精准推广为核心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内容依然很重要,没有了内容,一切创新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内容为根基,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作为传统出版,都要将优质内容作为出版的核心价值。要优化产品结构,杜绝一般选题和平庸选题,要以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两个重要的选题筛选标准。在做战略设计时,对于优质内容,要有自己的产品战略。
我们都熟悉“二八法则”,比如,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绩效,20%的项目创造了80%的利润。但在传统出版行业,经常是1%的项目创造了51%的利润。
商业的本质就是时间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顶级项目、A级项目上。这就要求我们,在策划上要对选题有区分,要死磕优质内容和产品,做到极致。在内容生产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精准的推广。
首先要做到推广内容精准。在推广之前,要熟悉内容,对内容进行认真拆解。然后挖掘出可以推广的亮点,而且要对亮点精准提炼,撰写精彩推文。其次,要有精准的推广节奏。对于优质内容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作者,推广要提前介入,把作者当作超级IP来运营,运作成熟之时,适时推出内容产品。再次,还要注意与推广渠道的精准对接,要与新媒体推广通道高度匹配,推文也要高度迎合目标受众。
可以说,极致的产品匹配极致、精准的推广,是产品成为爆品的重要条件。
以模式创新为动力
厚重的传统出版模式与精干而轻盈的基于互联网、公众号和APP的新一代商业模式,正在短兵相接。作为传统出版行业,应该是防守还是主动出击?
在互联网和新一代技术变革的背景之下,从版权、策划、出版到印刷、宣传、销售,传统出版产业链暴露出一些不足。把知识推送给用户,形成的用户黏性,要远远弱于基于用户需求的拉动力形成的用户黏性。从学习知识、接收需求信息到对知识的深度了解和把握,再转变到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一条学习、提升到转化的知识服务链条。
首先要做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创新。提高核心价值的变现能力,手握核心价值,要把核心价值做深、做透,做到遥遥领先。在新的商业生态链中,价值变现的通道已经改变。传统出版的业态需要全面转型,从提供知识转变到知识服务。传统出版的用户群体更加垂直、细分,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实施不同的服务策略。
对于传统的用户群体,要发现他们、找到他们,深挖他们的需求,给他们提供一个基于互联网、新技术、新商业背景的知识服务平台。通过提升知识服务的快捷、便利性和针对性,提高从流量到用户的转化率,并最终力争实现对用户的终生管理。
对于新一代用户群体来说,他们的时间不是被块状分割,而是被条状分割,所以他们对深度阅读越来越没有耐心,反而对短、平、快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他们需要的是高度精细化、高度实用性和便利性的服务体验。这就需要打开下沉市场,从核心竞争力入手,对价值进行多元化创造,给他们提供一个快速学习和吸收,进而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服务平台。
总起来说,未来的出版内容依然重要,但承载内容的产品,对内容进行分发的渠道,把内容精准推送出去的算法,这些都是内容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掌控了这些,才能拥有真正的用户。
未来的编辑将是复合型编辑,策划时要有创意,面对选题能够做到化平庸为可读、化平实为畅销、化精彩为神奇,推广时要了解算法、重视新媒体、熟悉短视频。记住,编辑不是一种蓝领职业。
未来的出版将是新型化出版,在严酷的挑战者面前要学会错位竞争,善于争夺同类用户的不同场景。在新阅读时代到来之时,要能够审时度势,既能守住“不变”,也能巧妙“应变”,只有这样,“业”才能越守越稳,“路”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蒋永军,系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前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