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见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 “行稳致远”之道

2018-06-08 08:05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大贤

分享至

2018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新的起点上发力。仅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就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88%,人民币跨境收付占本外币收付比例已达30%,与2017年初低点相比,占比提高近1倍,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量快速增长,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币已成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七大储备货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达到1.7%,已有60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截至一季度末,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余额合计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40%。3月26日,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原油期货正式入市交易。

过去十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也有过波折。波浪式前进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常态。2015年下半年到2017年下半年,随着主要经济体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央行、外汇管理局果断出手,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促进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外汇市场稳定。2017年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离岸金融市场等业务企稳回升。

从国际货币功能角度划分,主要综合体现在人民币的结算功能上。人民币在跨境投资、交易、储备等功能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些都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决定人民币在多大程度、宽度、维度上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国际化成功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规模与国际贸易量,以及稳健有序的金融市场,三者缺一不可。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的一大战略,是金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中之重,为此,下一步需要我们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进改革、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更加坚实,行稳而致远。过去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波浪式前进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常态。人民币国际化应坚持稳健步伐、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审慎把握节奏。

首先,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继续扩展人民币的海外需求,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此,央行应协调好贸易和投资对外开放、减少外汇管理和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三驾马车”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优化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增加中国企业境外融资的自主性。具体来说,一是探索创新,有所创新。推出可转换股票存托凭证(CDR),支持国际优秀企业和在海外上市的我国高科技企业到境内发行股票;择机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二是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开放,推动债券市场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持,重点是跨境支付和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国际化托管清算系统构建,建立适应全球市场发展的人民币清算支付系统。在境外机构直接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之后,需抓紧构建境内外清算风险的隔离与分散机制。

其次,夯实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市场基础,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汇率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活跃度。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开放的、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譬如:引入更多的非银行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允许境外机构参与更多种类的外汇产品报价和交易;开展外汇期权、货币掉期交易,鼓励与汇率指数或汇率波动性挂钩的金融产品创新等,构建人民币“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下、回得来”的良性畅通循环体系。二是有效引导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研究离、在岸市场利率汇率相互影响机制,实现离岸与在岸市场良性互动、深度整合,确保我国在岸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定价上的主导权。三是围绕“一带一路”、自贸区、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边境地区等开放“试验田”,创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各类新产品、新工具,逐步形成境外人民币结算、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新趋势。

再有,促进金融市场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从全球视角提升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价值,需要继续培育有深度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眼下,我国正有序放宽对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期货等的投资比例限制,并取消中资银行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20%、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25%的限制,这将提升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吸引更多外资以多种形式流入中国,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新动力。

人民币提升国际储备货币功能,离不开离岸金融市场和发展成熟的境内资本市场的双重支撑,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在岸金融资产选择、更顺畅的交易管道和更充沛的市场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的持续深化,“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的有序开通和发展,我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的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越来越多,为各类别投资者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提供更多便利,非居民持有内地债券以及股票的数量将会有所上升,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

责任编辑:吴芃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