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除通过破产清算方式解决消费者押金、供应商债务等问题。”3月22日,因无法退还70多万用户的押金,小鸣单车宣告濒临破产。
小鸣单车并非个例。过去两年,数十家共享单车企业在资本的加持下短期内风生水起,又在资本抽离后,迅速销声匿迹。
复盘过去几年的风口可以发现,赢者通吃成为常态:从O2O大战到网约车之争,再到如今的共享单车、视频直播、知识付费、共享充电宝、无人便利店,莫不如此。
而在风口背后,“C轮死”成为投资人绕不过去的魔咒。清科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近九成的企业走不到C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策对创投支持力度的加大,上述情况已经在好转。
首例共享单车公益诉讼案宣判
3月22日,全国第一例共享单车民事公益诉讼案在广州中院宣判,昔日明星共享单车企业——小鸣单车被判须按承诺向消费者退还押金,并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发表赔礼道歉声明。
“在经营状况恶化过程中,公司仍在努力尝试寻求第三方融资合作、重组公司,但最终无果。”小鸣单车表示,由于无法再次获得投资人资金支持,不排除破产清算的可能。
2016年9月,小鸣单车获得冯涛、联创永宣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曾一度冲到行业前五的位置,创造了一个月内连续完成天使轮、A轮、B轮三轮融资的奇迹。随后,不到一年便被爆出了员工薪资纠纷的问题,此后更是陷入实控人“跑路”、供应商欠款、押金难退传闻的泥沼。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截至目前,合计有超过30家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倒闭,并留下了超过10亿元的押金退还难问题,包括明星共享单车企业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町町单车等。
“从去年6月份开始,小蓝单车仿佛受了诅咒,先是月初宣传事故,影响了一笔大融资和一次潜在并购机会。后来是资本市场急转直下,我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无数关于产品和团队的称赞,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一笔资金。”去年11月,在总结小蓝单车倒下的原因时,小蓝单车创始人兼CEO李刚在公开信中表示。
如果只看目前共享单车一地鸡毛的情形,就很难想象2016年共享单车的融资盛况:清科数据显示,仅2016年下半年,就至少有30家共享单车品牌加入激战,融资额超30亿元;入局资本多达30家,包括PE巨头高瓴资本、TPG德太投资、中信产业基金、华平投资,顶级VC红杉中国、经纬中国,知名天使创新工场、真格基金、金沙江创投等等。
“共享经济主要是拼商业模式、执行力,技术含量本身不是特别高,在风口刚起来的时候,整个行业还没起来,所有的项目都在融天使轮、A轮和B轮,到底谁最终能成为老大没人能确切地知道。在追求速度的时代,看到巨大的风口,很多投资人还没看懂就杀进来了。”松禾资本合伙人张云鹏对记者表示。
回顾过去五年的几轮超级风口,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014年O2O大战成就了美团和大众点评,2015年网约车之争让滴滴成为出行巨头,2016年共享单车火拼之后,目前还在续写融资神话的,也只有摩拜和ofo小黄车。
“共享单车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模式都是要走流量的。最终互联网行业只有前两名能生存得很好,也就是说,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也就头部的前几名。摩拜和ofo小黄车双寡头局面下,其他共享单车企业很难再超越,在投资人眼里也就失去了投资价值。”对此,张云鹏表示。
“C轮死”魔咒
和小鸣单车类似,倒在C轮融资之前的项目不在少数。所谓的“C轮死”,通常是指九成的B轮公司拿不到C轮融资,创业项目缺乏持久性。
“A轮和B轮是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而D轮商业模式则基本已经确立或者被验证,因此C轮是关键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商业模式的落地。”华南知名FA华峰资本CEO陈挺峰介绍。
记者从清科拿到的一份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2017年A轮、B轮、C轮、D轮及以后获投的案例数量分别为5133起、1490起、623起和499起;2018年年初至今,上述轮次的获投案例数量分别为543起、186起、69起和32起。
不难看出,A轮融资后,能顺利完成C轮融资的仅占1成左右,近9成的项目都没能迈过C轮这道坎。
陈挺峰认为,造成“C轮死”魔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投资机构盲目跟风,没有沉下心做价值研究、价值投资。在风口初期,大家一拥而上,后来却发现可能是一个伪风口,而此时主攻后期的投资机构也会看得很清楚,C轮便不再继续进入,这就产生了所谓的“C轮死”。二是C轮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是否能成功转化成变现模式。商业模式创新通常都有一个特点,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C轮是真刀真枪的事,投资人会更加注重财务数据、用户数据,目前来看,大部分变现模式都是停留在纸面阶段,还没有真正转化成用户的需求,也就很难让投资人买单。
“天使轮主要看团队,A轮主要看商业模式,B轮主要看产品,C轮就要看数据了。C轮之前,投资人可以对商业模式有无限的想象力,但经过一两年市场的检验,行业逐渐开始分化,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已经被投资人了解。C轮融资阶段已经到了兑现当初商业计划书和承诺的时候,如果前期发展过程中业务能力没能跟上,被淘汰的几率就很大,C轮投资人要的是数据而不是情怀和故事。”张云鹏表示。
在张云鹏看来,共享单车、视频直播、无人便利店等风口几乎都具备上述特点,第一、第二名可能占据了市场80%的份额,中后部的企业如果没能在风口中成为强者,没能成为让投资人期待的企业,风口过后,融资机会就变得渺茫。
除上述因素外,行业的天花板有时也被认为是影响C轮融资的重要因素。
“看项目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但C轮却融不到钱,为什么?因为天花板不够高。”陈挺峰表示。
不久前,某高铁零部件项目让陈挺峰印象深刻:该项目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绝对的行业龙头,但由于成长空间不大,最终折戟C轮。
“3亿美元的估值,通常背后都要有千亿规模的市场来支撑,投资人至少需要能看到项目有机会在三年后长成一家30亿美元估值的公司。”陈挺峰表示,与A轮和B轮不同,C轮的金额相对较大,投资人对行业规模、投资回报的要求也更高。
易凯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王冉认为,项目估值超过一亿美元,已经超出了大多数VC的舒适射程,会让很多VC感觉到投资升值的天花板在快速逼近。虽然国内创投机构过万家,但市场上真正有能力投资C轮的机构并不多。
创投行业再迎政策红利
“从全世界来看,中小企业的生存概率其实都不高,创投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创投从来不失败反而不正常。”在张云鹏看来,投资机构的鱼龙混杂是造成“C轮死”魔咒的根本诱因。“不同机构命中率不一样,但优秀的机构往往更容易捕获‘独角兽’,也更容易破解‘C轮死’密码。”
“相比融资,投资人找到优质项目其实更难。从2015年开始,投后服务逐渐成为投资机构相互竞争的砝码,不少投资机构在抢项目时都会打服务牌。”陈挺峰表示。
据陈挺峰介绍,目前国内投后服务主要有三类:一是人员招聘,即帮助被投企业进行核心团队成员的招聘、协助企业完善组织架构;二是资源嫁接,即为被投企业提供资本市场层面的指导和嫁接;三是品牌建设,即帮助创业者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促成相关合作。
此前,王冉曾就破解“C轮死”密码提出过五点建议:一是对估值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被虚假估值误导;二是确定性比估值更重要,建议给确定性和时间足够的折扣;三是在现金储备方面给C轮留出足够长的时间,在启动C轮融资前,应至少可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营一年左右的时间;四是尽量不给投资人排他期,宁肯在尽调之后给投资人一段时间的独家法律文件谈判期,也不给投资人独家尽调的排他期;五是不用怕站队,引入战略投资人不是坏事。
“创投行业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不能只看行业死亡率,一笔优秀的投资有时就可以收回整只基金的成本。”张云鹏表示。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长城战略咨询、中关村银行联合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该报告列出了164家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达6284亿美元,其中蚂蚁金服以750亿美元估值名列第一,而这也让背后的投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实际上,近期政策对创投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多项优惠政策相继出台:3月21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印发《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近3年累计获得7000万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优秀的天使和创投基金团队等,可申请人才引进。3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股份的特别规定》,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台实施细则,以投资满36个月作为分界线,真正体现解禁期与投资期限长短反向挂钩机制。2月10日,南京市出台《关于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试行)》,对于实际募资50亿元及以上的落户创投机构奖励1500万元,最高房补不超过3000万元,此外可按照对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红利频频释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投机构应对“C轮死”魔咒的信心。“原来创投行业是一个特别小众的行业,现在似乎一下子从边缘登上了舞台中央,落户、减持、税收等优惠政策,创投行业也都能享受了。”深圳某知名VC投资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