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字详情页 >  正文

中国文学年选二十年成长记

2018-12-17 08:43 来源 : 中华读书报        作者:舒晋瑜

分享至

编者按:文学结集出版从个人、流派到特定的主题与年代,是商业化与传播时代的助推使然。传统古典图书分类经、史、子、集,集部流传下来的古籍大概是经史二部之和,主要原因为明清两代专职“选家”众多,市场的驱动和技术进步使得印制刊布变得轻而易举。中国新文学自1917年开始,一路走过百年,值得史家和研究者注意的是,1920年同时出版了新诗、小说、散文的多人合集。仅以“新诗集”(第一编)为例,103首诗收录自20余种报刊,序文中阐述编者几大目的:汇集成绩、提供范本、便于阅读和进行批评。依循时代发展而涌现出各种文学年选的热潮,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以鉴定和评论为主要功能的文学选本展示了文学全貌,推动了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原初的文献资源和历史依存。

以时间、地域、民族、奖项等为界限来推出文学选本,可以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对文坛乃至文化建设带来触动。其中尤以年度来界定的文学选本,可持续、易操作,适合与文学体裁结合联动。出版界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由一些领军的文艺社推出相关图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都得风气之先,将年度优秀文学作品集结成册,发行量很大。进入90年代后,年度选本逐渐花落众家,长江文艺出版社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合作,从每年五六种体裁逐渐扩展到20余种。再如漓江、花城等社也纷纷编文学年度选本,最多时有十几家出版社来角逐这个细分门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年选景观”。

王蒙刘心武挂帅“太阳鸟”

1998年,主持辽宁人民出版社社务的领导韩忠良在调研市场、结合社情并咨询专家建议后,决定上马一套文学年选丛书。当时策划的大本营是北京鲁迅博物馆,核心人物是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孙郁。孙郁先生为此书搭建了编委会,请出了张中行、林非、王得后等学人出任编委,并邀诗人作家臧棣、朱铁志等人担任具体分卷的主编。王蒙先生在新旧世纪交接的那几年间,和刘心武共同携手、为辽宁人民出版社主编了一套《课外语文》丛书,轰动一时。

“王蒙的文学存在是当代文学的独特风景,他引领的创作潮流、他带动的阅读趋势、他具有的广泛影响,是我们盛邀他总编‘太阳鸟文学年选’的最主要动因。事实上,王蒙非常看重这套书的价值与定位。在2008年和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我们举办了两次大型纪念会,王蒙无论是致贺信、还是到现场,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辽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洪说,2013年,中国版协人民社委员会年会在新疆召开,与会的全国人民社向伊犁王蒙图书馆捐书,大家注意到一楼大厅的展示柜,醒目位置中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太阳鸟文学年选”历年出版的样本,可见这套书在王蒙心中沉甸甸的分量。2018年1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辽宁出版集团展位前,王蒙先生还说,完全可以再编造出一套遗漏下的佳作选本,犹如戏剧演出时的AB角,使文坛的精彩面貌呈现得再圆满饱和些。

据张洪介绍,个人观点与选家个性化的文学体验相结合,民间视角让选本更显人文情怀,以贴近读者,这是辽人社始终秉承的选篇宗旨。王蒙的主编寄语“夫子自道”正是大作家海纳百川的气度,各分卷主编作为术业专攻的研究者和编辑家,谙熟创作脉络生态。比如王必胜、潘凯雄先生编选散文、随笔卷,长期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两位前贤,精选篇目、精当公正,持中又见锐气,平衡尤现睿智。树才、王乾荣在创作与研究、创作与学会间两栖,诗歌、杂文界口碑人缘和实力水平有目共睹。尤其需要大书特书的人物是林建法与宗仁发,他们长期主持《当代作家评论》和《作家》两家名刊,立足东北,其影响力享誉国内外,两家刊物领军者对家乡最佳年选的鼎力支持,是出版社与当代文学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营养通道。

20年间,“太阳鸟”文学年选第一位责任编辑陶然是1977年入辽宁大学中文系就读的高材生,她一共编辑该书十六七年,与各位主编、各地作者建立了深厚友谊。众多细致繁琐工作,处理得体周到,为后来时祥选、艾明秋等接手编辑这套丛书奠定了良好基础,树立了标杆。历任社领导李家巍、李兴威、张东平,同时又兼任集团领导,他们非常重视市场图书建设,文学类图书中以最佳年选为领头羊,又带动了“名家自选”“大家散文”等系列,铁凝、王安忆、蒋子龙、麦家等十几位名家都在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个人选集。

坚持文学性的标准,注重文本的审美特征,不急于囊括万千、追逐新潮,是辽宁人民出版社编纂的初心,也是支持他们始终如一、坚定执着的动力。张洪和出版社的同仁也注意到,随着浅表性阅读走势的上扬,文学阅读的碎片式、一心多用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我们的年选力求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转移吸引读者从翻阅到细品,从跳读到重读,培养他们的多元审美趣味。”

但事实上,由于阅读环境的变化,年选的印数一直不太乐观。张洪说,要感谢作者、主编对出版社的宽容,在低稿酬运行的条件下给予著作权使用的便利,更要感谢读者挑选这套最佳年选。入选作品的作者很多都获得了全国性的文学奖项,如鲁迅文学奖等。很多作家把他们的评论之作又交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如莫言、阎连科。“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家的作品集聚到东北来出版推广,正像‘太阳鸟’是沈阳新乐人当年的图腾,几千年腾飞于辽沈大地。”张洪说。

漓江社:正在进行的中国文学回忆录

早在1992年,漓江出版社就有编辑提出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四种年选选题。1997年左右,时任社长聂震宁主持出版过一本《中国文化蓝皮书》,是1994—1995年间文化现象选本。此外,《1993年世界大事记》《1994年世界大事记》也曾被列入出版计划。

刚开始的单个品种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未能达到创立品牌的效果。后来编辑们群策群力,转向“年度最佳”选本方向,尝试出版《’97年度最佳小说》,取得了很好的双效。于是漓江社从短篇小说起步,自1999年起开始制作“年选大系”,逐步扩展到中篇小说、诗歌、散文、小小说、中学生作文、名报名刊佳作等多个品种。

“至于为什么要策划这么一套书,除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考量,还有试图创立新的标志性图书品牌的打算。”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说,漓江社最大优势即外国文学出版,并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为标志性图书,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同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版权的谈判竞夺也日趋白热化,并且图书市场需求趋向多元,这个时候适时推出鲜活、提纯的年度中国文学选本,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求快求新求好的多种需求。事实上,漓江年选经过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连续出版,业已成为一套“正在进行时的中国文学回忆录”(北大教授陈晓明语)。

远推《昭明文选》,近有《中国新文学大系》,漓江社首先明确的是,文学选本是文学标准的一种表达。表达的标准,即对“好作品”的信奉和唯一信奉。

“无论你是功成名就的文坛巨匠,还是寂寂无名的文学新人,读者面前都要凭作品说话。因为读者信奉好作品,而我们信奉读者。”张谦进一步阐释,所谓好作品,概而言之,就是漓江社年选封面上所提炼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作品。再具体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用文学手法去揭示丰富人性,展现壮阔人生,并且还要有温度、有意蕴、有创新。于是就需要选本主编在遴选过程中注意经典性、时代性、可读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统一兼顾。在这个编选过程中,漓江社非常看重主编的客观公正,不囿于人情,这也是出版社对主编的前提要求。多年来,漓江社坚持邀请专业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担任年选选编者,他们多半处在文学事业的前沿一线,经过与该社长期紧密的合作,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优质稳定的双效出版物,从而建立了彼此高度信赖的战略伙伴关系。“比如中篇小说卷和短篇小说卷,我们请的是《小说选刊》选编团队,《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协主管的唯一大型文学选刊,素有‘中国文坛风向标’‘文学新秀鉴定书’的美誉。报告文学卷请的是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主编。儿童文学卷和童话卷请的是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主编。小小说卷携手《小小说选刊》。散文卷和散文诗卷则由散文名家王剑冰编选。网络文学卷是三年前恢复的品种,顺应的是新一代年轻读者的需要,选编者约请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老师主持的网络文学论坛团队,他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漓江年选带来了范本意义。”

二十年来,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读者趋向于“短平快”的阅读,漓江社在散文卷之外增加了精短散文卷,小小说之外增加了微型小说卷。从发行来看,超短小的品种似乎颇有需求量,很受读者青睐。年选的持续出版滚雪球一样地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读者,虽说当今纸媒受数字化阅读的冲击比较大,论销量,年选在漓江社图书品种当中一直是稳定的支撑板块。漓江社适时推出年度网络文学选本,可喜的是,网络文学男、女卷从去年开始分别都实现了重印。

目前,漓江版年选看重市场回馈,顺应读者阅读需求,这些年在品种上精益求精,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加的品种除了网络文学卷,还有报告文学卷、随笔卷等,减少的则有侦探小说卷、西方文论卷和杂文卷等,现有17个品种。其中15个基本覆盖了文学领域的各类题材,另两种《新周刊》年度选本,一直沿袭的是前面提到的名报名刊佳作选本思路,也是多年来漓江社年选系列中的稳定畅销品种。

“好文学滋养人心,是对人性的向善启蒙,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之一,尤其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这是我们常年坚守做优秀文学选本的信心所在。”张谦说,做年选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按时出书,尤其需要建立高效率的项目团队,编、印、发各环节环环相扣,克服困难,紧密配合,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将优良产品送到读者手中。漓江版年选着眼于选题新颖,选本精良,既要考虑图书市场的需要,也要有对阅读兴趣的良性引导,在巩固已有选本的同时,挖掘扩展新的品种,同时也参照国外优秀出版社的经验,慢慢学会交叉遴选,一书多做,这一切都在酝酿尝试中。

2017年漓江出版社设立了“漓江年选文学奖”,王安忆《向西,向西,向南》获年度中篇小说·特别推荐奖;鲁敏《火烧云》、弋舟《随园》获年度短篇小说·特别推荐奖;叶辛《到佛子岭去》获年度散文·特别推荐奖;余怒《旅客》、代薇《千言万语一声不响》获年度诗歌·特别推荐奖。2018年,他们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奖项的设置机制,将邀请顶级专家团队不记名投票,为读书界提供更优质的精神食粮。

长江文艺社:选编各显神通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年选从1995年开始策划,是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合作。

在社长阳继波的记忆中,这个创意是老社长周百义提出的。“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当时的创研部主任担任主编,只年选几个常规门类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印象中是受《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启发。新时期以来一直就没有这样一套年度文学选本,没有这样的现场记录,对文学界和出版界来说,是一种缺憾。周总也是文学中人,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关系密切,和当时的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创研部主任雷达一拍即合。但对年度选本的时效性没把握好,1995年的选本拖到1996年底才出来,首战出师不利。第二年经过调整,把出版时间确定在岁末年初时推出,市场一下子就好起来了。后来又在这五个品种上拓展,增加到二十几个品种,包括杂文、随笔、小小说、校园文学、科幻、科普、武侠、美文等等。其他出版社也纷纷效仿。选编上也是各显神通,也算是各有特色。”

在阳继波看来,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选本,读者和市场认可度还是最高,一直比较稳定,由作协选编的五个品种富有权威性,是创研部的某个文学类别的研究员全面而长期跟踪阅读后的精选结果。作协创研部对创作界的情况应该说是掌握得最全面的。信息的权威性和文学判断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近几年,他们从质量的角度适度压缩了品种和规模,把一些重复的和质量不高的品种剔除了。现在仍有18个品种。“市场肯定是在萎缩,但我们肯定会一直坚持做一个文学忠实的记录者。这是我们作为文学出版社的一份责任。”阳继波说。

散文家韩小蕙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散文卷的主编,跟踪散文发展已有几十年。她认为,那些年散文随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差不多文学界艺术界还有很多其他界的人士,包括医生、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似乎人人都投入到散文随笔的写作当中,出现了非常多的佳作。而韩小蕙本人在光明日报副刊编了很多好文章,报纸毕竟是易逝品,留不下来非常可惜。“我很想给中国散文和当代文学创作留下一笔财富,我非常愿意从事编选工作,主动寻求和鼓动出版社做这项事业。我希望把它变成好作品的集锦,能够在文学史的意义上留下来,一年一年积累,呈现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全貌。”

韩小蕙的选择标准有三:第一,一流作品;第二,英雄不问出身,但求佳作;第三,也选择一些记述当年重大事件的文章,力求呈现当年的文化界面貌。这需要她首先要对全国的散文随笔创作队伍有基本的了解,“凡是有点儿响动的作家,其水平如何必须烂熟于心;同时关注新人新作。”总之,在韩小蕙心里,这是一项下笨功夫的复杂工程,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挂一漏万。但她也见证了二十年间中国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从作品本身来说,面貌也非常不同了,书卷气渐减而多样性增强;从创作者来说,90年代非常活跃和亮眼的是一批文化老人,比如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先生等,现在他们都渐渐远行了;当年不安于现状、提倡创新的一些青年散文家,现在也都渐渐成了大咖。这对韩小蕙来说,擢选了一批精品,留下了一笔财富,丰富了文学史,鼓励了创作,是她最幸福的事情。

花城年选以质取文

在花城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蔡安的印象中,当时花城推出年选本的时候,编辑出版文学年选的出版社还不算多,而且当时文学年选图书市场相当不错,考虑年选年年选、丛书年年做,有可能形成品牌效应,他们自2001年推出“花城年选系列”丛书,至今已18年了。丛书主创者之一的温文认先生都已退休多年。而“花城年选”也的确不负所期,获得了众多文学读者的喜爱而成为年选图书品牌中的翘楚。

“花城年选策划之时,就定了三个原则:广泛阅读,精中求精;以质取文,不以人取文;题材多样,风格多样。这三个原则也可以说是花城年选的编选标准,得到了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冯骥才先生和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的高度赞许,他们对花城出版社的年选工作极为支持且热忱指导。”蔡安说,由此可见,花城年选的起点是很高的,这一点也体现于年选主编、编选者的强大阵容。打头阵的《2001中国散文年选》,由中国散文学会主编,李晓虹、王兆胜博士编选。2002年起,增加了由中国小说学会主编的《中国中篇小说年选》(谢有顺编选)、《中国短篇小说年选》(洪治纲编选)以及《中国随笔年选》(李静编选)。2003年起,又锦上添花《中国报告文学年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编、傅溪鹏编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编、王光明编选)和《中国杂文年选》(鄢烈山编选)。

到2008年,花城年选系列丛书已达12种,除上述7种,还有微型小说、文史精华、文学评论、时评、民间记事。后来又增添了儿童文学、散文诗等品种。出于市场及读者阅读变化,花城年选目前保持着以下10个品种,即散文(韩小蕙编选)、随笔(朱航满编选)、杂文(向继东编选)、诗歌(徐敬亚、韩庆成编选)、中篇小说(谢有顺编选)、短篇小说(洪治纲编选)、微型小说(卢翎编选)、小小说(江冰编选)、报告文学(何建明编选)、散文诗(王幅明、陈惠琼编选)。

近二十年来,花城年选变与不变都缘于紧随时代,贴近读者。无论市场怎样,花城年选不曾中断,且一直保持着十种左右的品种,品质更是不曾懈怠。近几年来,花城年选的内容与品相更是惹眼,受到读者们的高度青睐,甚至是同行们的叹服认可。诚如花城年选选本封面上的那句宣传语,“中国文学年度盛宴,人文华夏气象万千”,体现出丛书的主编及编辑出版者的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以及使命感。

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动力,花城年选不会有这样的成绩。蔡安透露,编辑们也曾说过一句似乎抱怨的话:编年选,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为啥这样说?因为每年短短两三个月,三个编辑要编辑出版十余种图书;图书出版后要寄送上千的作者样书,还有众多作者的稿酬支付等等工作。在如今图书市场不大景气的现实之下,编辑出版年选的辛劳与琐碎更被放大。有时还有作者会找你打官司,更是令人沮丧与气馁。”但是这一切都会被读者的热情、喜爱、肯定与鼓励所融化,所有不快和辛劳都会消解于初心与责任。(舒晋瑜)

责任编辑:江文军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