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亮: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

2018-07-07 11:41 来源 : 中国财富网        作者:张超   原创

分享至

中国财富网讯(张超)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7月7日在2018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发言时指出,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欢迎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对外开放进程。

他认为,中国银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就是改革开放。银保监会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和国际监管标准制定工作,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以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为核心的监管规则已与巴塞尔III国际标准接轨,在推动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和计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银保监会在持续完善法规制度的同时,同步受理各项新开放措施的准入申请。

(2018中国财富论坛7月7日在青岛召开,图为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在论坛上发言。图片由论坛主办方提供。)

以下为周亮的发言摘要: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瞬间铸就永恒。经过40年不懈努力,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银行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银行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时代。截至2018年5月,我国银行业总资产250万亿元,资本充足率13.6%,拨备覆盖率17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较好水平。总的看,我国银行业从机构、市场到产品体系日趋完善,资产质量稳定,经营效益良好,资本和流动性充足,整体运行稳健,风险总体可控,这些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社会融资的主渠道、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推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银行业发展规律,不断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保持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健康运行。

第一,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归本源服务实体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立业之本。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相互依存,正如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脱实向虚问题,一些机构热衷于加杠杆、搞通道、做过桥,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层层嵌套、自我循环,拉长交易链条、抬高融资成本,背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银保监会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疏堵结合引导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我们坚持防控金融风险与企业转型发展相互促进,积极运用联合授信、债权人委员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多种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稳妥有序去产能和促使“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在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督促银行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点战略的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出“两增两控”的新目标。今年1-5月,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督促银行转变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将破除无效供给和支持培育新动能相结合,鼓励金融创新,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信贷支持,促进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改进普惠金融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绿色低碳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银行业要在推动实体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严格监管守住底线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防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凡事从坏处准备,宁可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把防范措施做得足一些,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党中央决定,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显著增强。银保监会正式组建以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强化审慎监管、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开展了一系列加强监管、治理乱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弥补监管制度短板的工作。在严肃整顿、严格问责的同时,注重从宏观大局出发,合理把握政策的力度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在严控增量风险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风险,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经过多方共同努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积极成效,结构性去杠杆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业务收缩,一些机构野蛮扩张行为收敛,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金融秩序明显好转。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金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金融风险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灰犀牛”的威胁没有完全消除,“黑天鹅”事件也若隐若现。这些风险的形成与我国金融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有着复杂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原因和国际经济金融因素影响,加之金融监管法规制度还不完善,监管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化解风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监管姓监,不能混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让监管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要坚持严字当先、敢于亮剑,对少数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和人员依法严厉查处,形成“不敢违规”的有力震慑;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扎紧“不能违规”的制度笼子;推动银行机构落实主体责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健全合规文化,增强“不想违规”的自觉。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好了伤疤一定忘了疼。我们决不能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加快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捡出市场中的“烂苹果”,严厉查处监管套利行为和各类花样翻新的“庞氏骗局”,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持金融稳定健康运行,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外部不确定性有所上升,首要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可以十分确定的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三,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银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初步形成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共同发展、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相互补充的格局;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普惠性、可得性、满意度和效率不断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经营实力、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加强。按反映财务实力的一级资本排名,我国有130多家商业银行进入全球银行前1000名,其中4家大型商业银行被纳入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我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本着自主、安全、有序的方针,与时俱进推出一系列主动开放举措。放宽外资设立机构条件、扩大外资业务范围、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开放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外资参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活力,丰富了国内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提升了行业整体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积极稳妥实施国际化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银保监会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和国际监管标准制定工作,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以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为核心的监管规则已与巴塞尔III国际标准接轨,在推动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和计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重点推动银行业机构持续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鼓励银行机构做好战略规划和战略转型,强化创新引领和科技支撑,提高服务和管理的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以竞争促进优化与繁荣的总体思路,继续推进银行业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欢迎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在持续完善法规制度的同时,同步受理各项新开放措施的准入申请。需要指出的是,深化改革开放,关键靠人。要营造金融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倡导有创新意识、有专业水准、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银行家精神,更好发挥各类金融人才的作用,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推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岛是我国首批设立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34年来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率先在全国设立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银保监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试验区建设,推动财富管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梁肖廷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