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何建明《浦东史诗》:从浦东出发,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2018-12-10 07:02 来源 : 文学报     

分享至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有一块土地正在经济版图上崛地而起。从往年老百姓口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贫瘠,到如今的金融中心,浦东的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万亿元。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以全市1/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上海近1/3的经济总量。

在2018年3月4日的日记里,关于浦东,纪实文学作家何建明这样写道:“白天的上海异常晴朗与温暖,明媚春光下的浦江两岸,那种美丽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形容,甚至会让人想用跪拜的方式,来向这个城市、这个时代和我们伟大的国家致敬,但似乎即便如此,仍不能彻底释怀内心的情感。”

那时,身为报告文学作家的他已经接下一个艰巨的写作任务:全景式呈现浦东开发开放2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为此他多次到上海进行实地采访,查阅了千万字的材料和文献档案,采访上百位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实地探访了浦东城乡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场。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近距离接触中,他逐渐触摸到了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的真实脉动,内心涌上一个抹不去的感受:读懂大上海,读懂浦东与浦西和中间的黄浦江,是需要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和深度,还应有哲学与文学的理解——这里的文学并非全是浪漫与畅想,而是渗透在上海滩的每一块石头路基里和沉积在黄浦江边那些泥沙之中的人文思想与社会气息。

最终,4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如约而至。自上而下,无数建设者俯首为牛、深耕浦东的历史足迹在文学的书写中生动再现,时代的剧变和浦东开发开放的伟业尽在其中。

“浦东毫无疑问应当成为人类一段卓越的历史,而且是一段充满激情、浪漫和具有浓浓上海味道的历史。”

与其说我写浦东发展史,还不如说是在写上海重生记。因为假如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浦东这位美丽而高贵的‘公主’盛装归来,‘东方王子’的上海,真的可能将被世界发展的滚滚潮流所淹没。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以百倍的崇高,向所有与浦东开发相关者致敬的地方!

专 访

“用文学作品表现、反映时代的进步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

读完《浦东史诗》,第一个感受是,这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历史,为浦东开发付出心力、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致上最深的致敬。第二个感觉是,作为在此生活了十几年的新上海人,我身在这段波澜壮阔中,却将之视为平常,实在羞愧。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读者深入了解上海、了解浦东、了解这数十年翻天覆地变化背后的故事的愿望。沿着这本书的脉络,浦东还有无数个故事在等待有心人的书写。

何建明:用文学作品表现、反映时代的进步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我认为,中国文学若想要在21世纪有所发展,有所高潮,有所成就,要将目光投向城市,不能总是流连于乡土。一个原因是,已经有许多前辈作家创造了农耕社会的文学高峰和经典,今天的作家很难超越。再者,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时间尚短,上海也就一百多年的建设历史。但通过这次的采访和书写,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二三十年的发展里浓缩了无限的可能。这么丰富的生活扑面而来,作家怎么能无动于衷,不在心中产生书写的激情?今天的文学不能是永远往后看,应该平视和展望。

在我正式接受写浦东的时候,先走了一圈新浦东,那种震撼一直在激荡着我的心。同时,我也一直在观察:包括最繁荣的陆家嘴金融区在内,仍然有无数正在建设的工地和楼宇,仍有巨大的空间留白在浦东金桥,铁丝网后的外高桥,尤其是通向辽阔海岸线的临港地区,尚有成片的规划之中和尚未规划的区域,这让我特别的兴奋和激动,因为那些空间和留白,使人浮想联翩:它们是我们的子孙们可以发挥智慧和能力的地方,它们是真正伟大的“上海”……就像我们国家一样,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和气派,直奔世界的最前列,最巅峰。

我非常赞同座谈会上的一段发言。“这本书是一个追梦者的故事。每一座大厦平地而起,都有它的前世后身,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灵魂,每一个重大的事件都有开拓者追梦者的奉献,每一段都可以体会到上海精神。一个个鲜活的物与人,它们的灵魂站起来。”在《浦东史诗》中,你从高度、深度、宽度、精度四个维度书写了浦东故事。领导者指点江山的高屋建瓴,普通市民在日常中未必有直观的感受,但大多数上海人对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等地标建筑,还是非常熟悉的。对这些地标的书写,也最能勾起普通上海人的共鸣。读了你的作品后,才知道这背后蕴藏着这么多的故事。

何建明:地标之美让我对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四个标志中,东方明珠是比较早的,我主要写到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这几个标志性的地标包含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胸怀、中国人的创新、中国人的审美。城市之美往往是以建筑形态来体现的。在已知的历史中,人类的文明无不与建筑息息相关。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古罗马的旧城,漫步于埃及金字塔边,登上中国宏伟的万里长城,心中总会因其古之幽思而泛起深深的涟漪。是建筑的说明,使得时间的流逝具有了更多的实指性;是建筑,把千百年来人类所想体现的美落实到了实体,落实到了我们眼睛能及的一砖一瓦之上。

城市之美,有很多形式。传统的中国城市,城墙与宫殿、庭院与屋檐,构成了城市的美学。不求高度,只求精致与气派,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形式。世界的城市古建筑,则是以权威的神庙和塔基形,来构筑城市的美观。这种壮美里包含着人对神灵的崇奉与敬畏。进入现代工业之后,城市以大、以高为极致的追求。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以来的当今世界,高度虽然不再是唯一的城市形象标签,但仍然以不可一世的霸气影响和提升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两个视角下浦东的“前世”与“今生”

浦东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但浦东的设计者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到绝对不能以“高”来取胜、取美。然而,他们的心中也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的高是必须的;高而时尚、高而现代、高而具有传统文化元素,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和上海市情之美。今天,当我们站在浦西的外滩,去展望浦东时,就会有一种激荡的情绪在胸中膨胀。这是因为浦东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在催发你的心情,陆家嘴的那些建筑把人们的视线牢牢地抓住了。那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就像一首没有标点的长诗,更像一曲大型交响音乐,时而庄严、时而灵动,时而轻盈,时而飘逸,时而奔放,时而低吟……总而言之,你可以在其中找到你所想要的一切之动态和凝固的美。

“一个城市的伟大和不朽,需要千年万年的打磨。”

《浦东史诗》中,你对“上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将“上海”这个名词解释成为一个动词。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重新命名?

何建明:“上海”是什么?“上海”到底是何意?权威说法是,上海得名,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源于《弘治上海志》,该志称“其地居海上之洋”。二言吴淞江(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为上海浦,一为下海浦。宋元时,于上海浦设“上海镇”,元朝据此设立上海县,由此一直沿袭到现在的上海市。

这两种说法,从史书和地理学的角度看,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但审视一个地名的内涵,其实不能不考虑一个地方的语言的真谛。“上海”二字,如果从上海方言其意来阐述,就会发现,它隐含着另有一层先人早已明了的大格局、大气魄和大高远——“上海”由“上”与“海”二字构成。“海”,当然是指大海。“上”字的意思就多了,除了表示方位,它还可以被当作动词和动作,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祖先见了大海想去寻找远方的“诗”的向往和驱动。海来啦,我们上海去吧!

所以,我认为,“上海”,其实就是我们祖先面对大海的一种态度,一种乘风破浪而勇敢迎去的态度;就是我们祖先面对蓝色的无垠大海的一种向往、一种需求、一种对美好和未来的志愿及理想。而我所认识的“上海”这一含意,是因为只有到了浦东开发开放、大上海成为今天这模样,我们需要重新出海、朝着世界舞台中心走去的时候,我们才重新真切理解祖先赋予“上海”这地名的真正含意。

你在序言中提到,理解上海,需要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和深度,还应有哲学与文学的理解。在对上海、对浦东有了这么密切又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之后,你如何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

何建明:翻开上海地图,绵延数百里的苏州河、浩荡蜿蜒的黄浦江,以及惊涛拍岸的滔滔长江和浩淼无边的东海……这些与生俱来的通江站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方位、让这个城市依水而生、伴水而兴,顺水而昌,从渔村小港出发,孕育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东方城市的独特精神。

当年,毛泽东等年轻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借着黄浦江的夜色,从十六铺码头,进入黄陂南路374号的石库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是上海的水,凝成了红色的水——那是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血液!上海的水,源与根来自浙北崇山峻岭间的西苕溪流,以及蓄纳苏南腹地太湖一带的清塘碧湖,再流经黄浦江和苏州河、进入千家万户。这是真正的江南水,带着青山沟谷、江河塘浜所孕育的平和与宁静,又积卷了内蕴生动丰富的苏浙地域传统文化的柔润和风韵。而从大海的远方翻卷和涌动过来的“洋水”有些“咸味”,也很粗犷,而且非常有力。它勃发、朝气、锋芒、激情、勇猛,且还很浪漫。进入上海后,让上海的风貌里多了种豪气和豪爽。这就是“海派文化”。

一个城市的伟大和不朽,需要千年万年的打磨。未来的城市,则更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同融合、浸染、勃兴、催力和发轫后的智慧与高远、多彩与丰富,宽广与纵深。上海所强、能强并且欲求世界最强,将仰赖于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共同发力。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 大型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行。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代表和浦东各街镇相关负责人百余位嘉宾参加座谈。同日,报告文学在上海的第一个创作基地、“中国报告文学浦东创作基地”暨“何建明上海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

浦东新区是改革开放的标杆,处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作为第一部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伟大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查阅逾千万字材料和文献档案创作的《浦东史诗》,以《历史这样拉开序幕》《跨进浦江去吹响号角》《站在地球巅峰上的激情与浪漫》《地标之美》《不沉的“航母”,远方的诗……》五个章节,多层次展现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历程中酝酿者、决策者、领导者、投资者、劳动者的情怀。他以饱满的热情、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人物故事反映了浦东为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并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克难攻坚的胆识和先行一步的锐气履行国家战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凸显了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样本意义与时代价值。

这部作品的酝酿、策划、创作、出版,是上海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一项重大文学出版原创成果。这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先后入选中宣部2018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新闻出版专项基金项目,也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家协会2018年重大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委约作品。座谈会上,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王岚介绍了《浦东史诗》策划、出版情况。第一批奔赴浦东建设前线的领导和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代建设者代表先后发言,回顾了亲历浦东开发开放的那段难忘岁月。

《浦东史诗》 何建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黄采萧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