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寨”不是“假货”?拼多多麻烦事不断

2018-08-03 07:00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分享至

  8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表示,对“拼多多”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进行调查。拼多多此后发表声明称,将全力配合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调查。

  受此消息影响,拼多多美股股价当日再度下挫,盘中一度跌至18.62美元,击穿19美元的发行价;2日,截至发稿时,拼多多股价仍在20美元下方盘桓。

  从数据指标看,拼多多是名“好学生”,创立不到3年便拥有3.4亿活跃买家、过去一年GMV(网站成交金额)超2000亿元。

  但从平台商品看,拼多多却是“开倒车”的人,而且还强调“山寨”不是“假货”。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黄峥在回应媒体时就曾表示:“打假,我们一直是特别认真的。”

  那么,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拼多多拒绝侵权假冒商品,会是什么样子?(从电商发展路径看,过滤掉绝大多数假货还是有技术可能性的。)

  起跑时就选好了赛道

  先来看黄峥创立拼多多时的选择。

  事实上,生于1980年的黄峥创立拼多多不久便确定了奔跑赛道——不是曲高和寡的“高端消费”,而是面向人均消费能力较低,但基数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

  在以“用户数量”为核心的互联网估值体系中,拼多多的这一选择颇为“精准”。

  很多创投对互联网公司估值时,基本就是看活跃用户数量,再乘个系数就是估价了。

  拼多多接下来的打法也几乎是为这一用户群体量身定制。既然用户对价格极度敏感,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甚至可以放弃购物体验,那就推动商家提供绝对低的价格,不管东西真假、品质好坏、售后如何,核心就一个字——“低”。

  选中了足够大的客户群,采取了合适的揽客战术,拼多多迅速成为“现象级”电商。

  数据显示,拼多多2017、2018(截至二季度的四个季度)的GMV分别为1412亿元、2621亿元;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5亿元、17.4亿元和1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亿元、-5亿元和-2.8亿元;2018年二季度活跃用户规模为3.4亿。

  用并不“夸张”的亏损,获取庞大的用户规模,这恰是互联网巨头当年的成长途径,也是当下资本热衷的便捷模式,拼多多自成立来估值不断膨胀,并快速上市,均基于该逻辑的实现。

  尤其是一度远离低价市场的阿里又重新发力,更令资本将拼多多视为下一个电商巨头。

  短期来看,拼多多的确在电商竞争的红海中找到了缝隙,抓住了最大的目标用户群体。

  低价换不来忠诚

  长期来看,却完全不止于此。

  商业价值并不仅在于用户规模的多寡,而要看忠诚用户的合计消费能力。对商业模式成熟的电商来说,巨头终究需要盈利的支持,而盈利则源于向用户提供难以替代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让用户因习惯而付费。例如天猫的品牌信任、京东的物流配送。

  把目光转向拼多多,它能够提供哪些难以被替代的产品和服务?

  拼多多将其核心竞争力表述为“创新的模式和优质低价的商品”——因为拼单模式带来大量订单,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价格优势。

  看似简单易懂的逻辑,其实并没有存在的土壤。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之下,生产和销售本身就是各自连续进行的,非定制化产品原本就不需要以销定产。况且,大量厂家已拥有了自己的网店,本身就没有经销商等中间环节。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拼多多销量较大的产品均属绝对低价,而非相同品牌和质量下的“同质低价”。

  绝对低价才是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此获得的用户群体,几乎谈不上黏性和忠诚度,哪怕拼多多稍稍提高价格,这些用户就会迅速转向“下一个拼多多”。

  用户数上来就能华丽转身?

  可当初淘宝、京东也是在竞价中野蛮生长的,拼多多能否在拥有足够的用户后,也实现变身呢?

  这需要黄峥来回答,但目前看,非常难。

  一方面,淘宝、京东与网购产业一同成长,它们最初的用户都是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的年轻人,平台由此享受了用户规模增长和用户消费增加的双重红利。事实上,不仅是电商,在互联网浪潮中崛起的巨头几乎都是通过做年轻人的生意而壮大的。

  拼多多却反其道而行之,目前用户中老年人占比相当高,按常识,其消费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降低。

  另一方面,炙手可热的“社交电商”概念原本就不符合消费习惯,尤其是将社交粗暴地理解为“裂变营销”,短期内或许能有明显效果,但损失的是长期口碑,就像专门把东西卖给亲戚朋友的直销。

  可这却是拼多多的主要策略,2017年、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销售费用分别为13.45亿元和12.17亿元,占当期营收的77.12%、87.87%。

  获客易,流失更易

  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面向广大低收入群体的电商,远期看是门好生意,但在农村、乡镇、三四线城市人均收入相对还不高的当下,快速获客只有两条路——大笔烧钱和容忍侵权假冒商品。

  共享单车其实走的就是前一条路,找到了最广泛人群的需求痛点——最后一公里出行,用前期烧钱的办法解决痛点。

  但目前看,获客容易,流失更容易,仅收取使用费是远不够覆盖成本的,找不到其他变现渠道,只能看着把钱烧完。

  但在电商领域烧钱,是很不划算的,有成熟的阿里、京东在那儿,怎么才能让用户对新的平台产生兴趣,愿意在上面购物?

  东西得足够便宜!让用户以“9块9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的心态来消费。

  可按这个价格比拼正品,商家难赚到钱,平台又如何发展?于是,大量“小米新品”、SVMSUNG电视、Rom Smong冰箱这类打名牌擦边球的东西就出来了,甭管品质如何,商标只有几个字儿不一样,价格可是便宜到十分之一了啊。

  天风证券给出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家电销售额排名TOP100的商品中,前30个交易日的交易额合计7923万元,销售量13.71万台;其中,涉嫌假冒品牌的商品共39个,这些品牌对应销售额合计占比是57.82%,销量占比是63.37%。

  把自己当孩子这招不管用

  即便已经上市,以低价为先的商业逻辑还是无法闭环——如果要上规模,低价的侵权假冒商品将充斥平台,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如果杜绝侵权假冒商品,追求绝对低价的用户则会去寻找另一个替代品。

  不过,在黄峥看来,又是另一番情况:“拼多多只是三岁的孩子”“阿里爬过的坑,我们也得爬”“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更何况,只要用户数据、GMV数据足够好,资本就能得到回报,团队持股也就能转化为巨额财富。

  然而,大环境已经不同了。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当今社会的法制氛围、消费者的法制意识早已不同于电商的初创期。当年,知道用法律打假的人少之又少,而如今,只要能够诉诸法律的,消费者才没有心情和平台讨价还价呢。

  不仅如此,监管部门也在迅速行动:

  7月31日,上海市区两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已约谈拼多多平台经营者,要求其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对媒体反映的问题,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问题进行整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已根据市工商局要求,对媒体反映的侵权假冒、傍名牌等问题开展调查,不管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平台内经营者,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依法严肃处理。

  赴美上市也将拼多多的问题进一步放大,据悉,已有华尔街律师拟对拼多多提起诉讼。

责任编辑:王燕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